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古琴,又称瑶琴、七弦琴,是中国古老的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古琴的起源众说纷纭,有记载伏羲作琴,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说法。舜定琴为五弦 ,文王增一弦,武王又增一弦,从此定为七弦。先贤孔子对琴十分推崇,能弹琴唱诗经三百首,还曾向师襄子学琴,成为后世士人典范。因此历代皇室贵族到士大夫、禅僧道士,无不雅好古琴。他们以琴自悦。“琴为心声”也成为了读书人表达自己内心情绪的重要工具,成为君子六艺之中“乐”的首选。尤其是到了宋代,古琴文化得到了大发展。
北宋初年,宋太宗赵光义曾经以“君臣文武礼乐正民心”的名义给古琴增加了两根弦,创制了九弦琴,还写了用于演奏九弦琴的琴谱37卷。不过这种改变并未得到广大古琴演奏家的欢迎,太宗去世后,主流的古琴依然回归到7弦。艺术家皇帝宋徽宗赵佶是古琴的真爱粉,曾经搜罗南北名琴并设立百琴堂来进行收藏。其中最珍贵的一张是唐代雷威所制的“春雷”琴。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幅传为赵佶所绘的《听琴图》。该图原属于清宫旧藏,20世纪30年代的鉴定家怀疑北宋人物画家的写实能力,所以将《听琴图》定为赝品。1933年,为躲避侵华日军的劫掠,国民政府在文物南迁临行前,将此图作为明代绘画,打入另册,留在了当时的北平故宫。画中的人物与配景都很简单,凌霄花缠绕于青松之上,数竿小竹,左右摇曳。松下一人黄冠缁衣,端坐拂琴,身边高几,香炉有袅袅青烟,似与琴音交绕。弹琴人前面坐着两位身着朝服的听众,正前方摆有一块奇石,上置铜鼎,内植花卉,虽是拂琴雅事却让人很强烈地感受到画中有一种典雅富丽的氛围。
文人雅士中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及李清照等,无不钟爱古琴,并留下许多千古流传的琴论、琴诗、琴事。
范仲淹特别喜欢弹琴,师承崔遵度,但平日只弹《履霜操》一曲,以示其心。故人称范履霜。
欧阳修藏有三张名贵古琴,分别是张越琴,楼则琴,和雷氏琴,他专门写了《三琴记》来记载自己与这三张琴的故事。
苏轼一生酷爱古琴,不管是游山玩水的(《游桓山记》)、会客访友的《题赠田辨之琴姬》,还是写诗作文章(《杂书琴事》),甚至连睡觉做梦(《书仲殊琴梦》)都与古琴形影不离,可以说古琴是苏轼一生中相随相伴的“知心朋友”。
此外在古琴制作方面,宋代古琴外型由唐琴圆拱改为较为扁平的设计,形成了独特的“唐圆宋扁”风格。也出现了许多斫琴名家,太宗朝因不愿弹九弦琴而被罢官的著名琴师朱文济就是其中代表。
随着古琴艺术的发展,北宋时期开始形成不同的琴乐流派,主要是京师派、江西派及浙派。其中,浙派以其文质彬彬的特点被认为是儒家“平和”审美的代表。这一时期琴学理论著作也相继问世,如《琴史》、《琴笺》等都凝聚了宋代文人的音乐观和智慧。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和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传承至今。
资料丨区社科联 西湖之声
顾问 | 徐跃峰
编辑 | 王慧
一审 | 刘佳欣
二审 | 王灵
终审 | 吕啸
你的每个“点赞”和“在看”小布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