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文化的发祥地
三
河
间
这里的彩陶流成河
柳
湾
捧起彩陶罐,就是捧起了一抔四千年前的泥土,也捧起了一抔河湟文明起源的泉水。陶,是时间的艺术。泥土太干则裂,太湿则塌。为了成就一件完美的陶器,先民们需要等,等土干,等火旺,等陶凉。今天的我们总感叹生活太快,时间不够用。而在四千年前,生活着河湟谷地的他们就已经教会我们如何与时间融合。
黄河岸边的绝唱
喇家
遗址
悠悠华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时光飞逝,无数的人事变迁。四千年前,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喇家村还是黄河上游文明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黄河岸边的史前村落里,先民们过着平静的田园生活。然而,四千年的时光,地老天荒、沧桑变迁,剥开厚重绵长的时空,沉睡了四千年的史前遗址被一点点唤醒,让我们在有限的认知里去遥望过往、聆听絮语、探知密码,续写喇家遗址的千年传奇。
高原“小故宫”
瞿
昙
寺
这是一座酣睡远山的寺庙,六百多年来未经修整留住时光的明代建筑,这又是一座汉藏交融彰显皇家气质的宏大文物群,它静静地矗立在青海乐都的大山深处,依山傍水,高低错落。一件件珍奇文物、一幅幅精美壁画、一件件精细木石雕……在历史时空的缝隙里,在明朝皇帝的加持下,让它的故事充满传奇,这里是“高原小故宫”——瞿昙寺。
千年音韵漫河湟
花
儿
三千年前,《诗经》有云:“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三千年后,河湟大地上响起悠扬高亢的花儿:“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个家;钢刀拿来头割下,不死时就这个唱法……”“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在漫长的岁月更迭中,河湟花儿歌手用高昂婉转的曲调叙述生活、抒发情感、描摹精神世界。生产劳动、男女情爱、风俗民情、社会斗争、游戏娱乐、喜怒哀乐都被唱进花儿里,串联起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和人文精神,醉了湟水,暖了岁月。
云端的家
塔
加
海东市化隆县塔加藏族乡的塔家村,是典型的藏族聚居村落,村居错落有致,选址讲究,庄廓形状有圆有方,依地势而建,格局紧凑,呈现着藏族乡土文化的特有魅力。行走在塔加村,犹如在阅读一本充满未知领域的古书籍,厚重、神秘、庄严;也像是行走在故乡,亲切、古朴、自然。塔加,这座百年藏庄,在岁月的变迁中沉淀着美,散发着韵味,用它独有的姿态,呈现在每一个向往它的人面前。
一帘光影藏春秋
皮
影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当熟悉的打击乐器和弦乐响起时,富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皮影戏正在上演,泛黄的幕布上,人物、走兽、房屋等皮影道具依次登场,光影交错间,皮影人物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舞台上翩翩起舞。方寸纸台上,千年世事缓缓流淌,百代兴衰徐徐展开,一代又一代的皮影艺人吟唱着一个个古老而又动人的传奇故事,在光影中用自己的独特方式继承发扬着传统文化。
指尖上的舞蹈
盘
绣
中国传统的手工刺绣,一直以来都是由女性来从事这项技艺。银针在女子的手中翻飞游走,丝线翩翩起舞,凭借对线条的优美勾勒以及对斑斓色彩的演绎,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刺绣作品在丝绸上跃然而出。而作为土族刺绣中最主要的绣法,盘绣称得上是土族妇女一生的必修课。繁复艳丽的色彩,缜密巧妙的针法,汇集沉淀着古老土族文化丰富深刻的底蕴,盘绣成为了我国少数民族刺绣艺苑中的一朵奇葩,也承载着土族儿女对色彩、对美的追求,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祈盼。
舌尖上的循化
撒
拉
宴
生活在这里的循化人,运用自身的智慧,适度、巧妙的利用自然,收获小麦、菜籽油这样质朴美味的食物,制作出一桌丰富精致的美食,这是黄河的味道,积石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情怀、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
追寻红色的足迹
红
光
村
光阴荏苒,时光带得走弥漫的战火硝烟,但永远抹不去蕴藏在历史长河中的红色密码和流淌在血液中的红色记忆。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红光村,这里记载着一段难以忘却的历史,承载着一段难以忘却的红色情结,红军精神跨越历史长空,引领撒拉儿女团结奋斗、砥砺向前。红色基因的传承、血脉的贯通、精神的延伸,在党和人民群众的奋斗征程中一以贯之,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完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