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坚持科技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考察期间强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在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改变中国的真理力量》(第三季)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主题,以“向‘新’而行、以‘质’致远”为方向,全面展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湖北大地的生动实践。节目聚焦人工智能等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引领性技术,系统展示了原创性、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在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培育和催生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及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的核心引擎功能。
推动科技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应着重加强原创性与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活动,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因此,大力促进科技创新,聚焦于人工智能等核心领域,催生新产业并加速现有产业的深度转型与升级是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制。改造传统产业,做到“抓之有方”。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注重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传统产业凭借其种类多、体量大、市场广、产值高的特点,在产业升级与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深入认识规模大、市场广等产业特点,牢牢把握问题导向,坚持目标具体化、流程规范化、操作专业化。如针对中低端产能过剩、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纺织、化工、食品等传统产业可以充分吸收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在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造,推动产品向绿色、安全、健康发展,进而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实现从“有”到“优”的跨越。培育新兴产业,做到“育之有力”。新兴产业是指依托前沿科技,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且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将科技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产业创新并培育新兴产业,是实现生产力跃升的关键,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改变中国的真理力量》节目中,专家指出,在一些具体应用领域,如果能实现人工智能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中国有望在全球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因此,培育新兴产业必须牢牢把握其发展特点,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并在培育的各个环节中准确定位、有力落实。
注重未来产业,做到“成之有效”。作为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未来产业在决定发展方向与把握发展主动权上发挥着关键作用。在生产空间方面,生命科学、脑机接口等技术极大丰富了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驱动生产质变。在生活场域方面,人工智能与教育、医疗等领域深度融合,不断推动人民生活品质提升。正如《改变中国的真理力量》节目中所描述的,在教育行业,“人工智能+教育”重新定义了传统教育模式,并将在未来产业的推动下不断拓宽教育边界,展现出高度的创新性、融合性和发展性;在医疗领域,脑机接口技术已实现让失聪者听见声音、让失语者顺畅交流的愿景。因此,以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重大前沿技术为核心,未来产业将有效促进人民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
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要以新方法、新路径和新结构为抓手,更新组织形式、合作方式、发展模式,把握创新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为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和市场需求,需要发展数字经济,提升智能水平以创新生产模式。落细数智创新,以新动力催生新模式。不同于一般技术,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是推动生产力质态根本性改变的关键因素,不仅能够促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实现新跃升,还能以绿色发展优势抢占发展先机。落细数智创新以催生新模式,可以从微观层面着手,以数据驱动人才管理、以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撬动数字生产力,实现知识的整合共振以及模式的创新发展。例如人工智能作为颠覆性科技成果的代表,能够通过数据驱动、算法优化、算力更新以及赋能劳动力技能提升,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对新质生产力产生积极影响。落实数智赋能,以新结构优化新模式。技术创新必然推动模式的智能化改造和结构性调整。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能够通过不断的技术突破和模式更新推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在构建全新生产模式与产业体系中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例如,对于传统产业而言,“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能够推动产业适应市场变化和人民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附加值。总之,线上与线下、服务与制造的加速融合,都离不开数智技术在创新生产、消费模式以及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落细与落实。
人民是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科技创新要以人民为中心,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需要激活人民群众的创造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人民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人民为目标。激发科技活力,用心提升人民生产生活品质。科学技术创新要以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为根本目的,必须紧密关注群众需求,在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中展现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能力,拓展市场空间与应用场景。《改变中国的真理力量》(第三季)以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技术为例,展现了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在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方面的发展成果和未来图景。科大讯飞在语音识别方面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面对“鸡尾酒会效应”等极具挑战的语音识别场景时,科大讯飞凭借深度学习等技术,拥有精准识别并清晰呈现特定人声的能力,极大增强了语音交互的实用性和用户体验。科技正是在解决人民群众生活难点中激发自身动能,实现突破与飞跃。激活人民动力,用力开拓多元发展空间。科技创新的动力源于人民。坚持人民至上,培育新动能,不仅要让科技关注人民生活,更要让科技助力人民发展。《改变中国的真理力量》节目中,专家指出,人工智能是年轻人的时代,是推动人类向前跃升的动力。人工智能并非仅仅是数字网络问题,它涉及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的融合与探索,为个体能力的提升带来了巨大空间和更多可能。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出的系列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行业,更是提升了群众生活的便利性、开辟了就业新赛道,还促进了就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人类发展创造出新的空间。综上所述,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不仅丰富了人民生活维度,还显著提升了生活的便利性、舒适度和满足感,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奠定了坚实基础。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环境可持续性,新兴产业依托新技术,提升了生活便利性和经济发展活力,而未来产业的创新性突破为解决全球性挑战和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提供了新路径。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共同推动了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实践教学研究”(23VSZ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分中心研究员梅孜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