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备考干货
教育
2025-02-03 08:06
广东
一、教育基础
知识
1.
孔子
最早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体现的正是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2.
《学记》
是世界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著作。《学记》首次提出了长(zhǎng)善救失、臧(zàng)息相辅的教学原则,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以来倡导的启发诱导,即善喻的教学原则。
3.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
4.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说过的经典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6. 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7.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8.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9. 卢梭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卢梭在《爱弥儿》里最早提出不要把儿童当做“小大人”。他被认为是最先发现了“儿童”的教育家。
10. 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11. 洛克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12. 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13. 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14. 乌申斯基是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
15.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6.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17.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8.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9. 当代教育学理论新发展,主要包括布鲁姆的教学目标理论,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
20. 我国著名教育家包括主张“五育并举”“以美育代宗教”的蔡元培,“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乡村教育运动先驱梁漱溟。
21.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22.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23. 教育的本质属性: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阶级性和相对独立性。
24.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制约着学校结构,制约着学的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25.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和技术。
26. 社会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7.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8.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不平衡、本身的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29.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前提基础)、环境(提供可能)、教育(主导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因素)。
30.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标志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
31. 各类学制主要类型包括:双轨制(以英法为代表)、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和分支型学制(中国、前苏联)。
32. 旧中国的现代学制包括:1902年“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清政府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施),1904年“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改学堂为学校),1922年“壬戌学制”(以美国为蓝本,实施时间最长)。
33. 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基本特征是强制性、普遍性和免费性。
34. 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35. 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灵魂和统帅)、智育(前提和支持)、体育(基础)、美育(动力)和劳动技术教育。
二、课程
1. 课程的类型:根据课程性质分类,课程可以分为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根据课程修习分类,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根据课程管理分类,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根据课程形态分类,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2. 中小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次:课程计划(国家开设哪些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和教师教学的依据)、教材(教科书的编写形式包括直线式和螺旋式)。
3.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国家必修课,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三课时,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4. 新课改对课程结构的调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三、教学
1. 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2.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试卷分析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3.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最常用)、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发现法、情境教学法、欣赏教学法。
4. 教学原则包括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量力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四、学生认知过程
1.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 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的基本特性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3.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有意注意(有预先目的、需要意志努力),有意后注意(有自觉目的,不需意志努力)。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4.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表明遗忘的进度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趋势并且遗忘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研究结果表明:过度学习达到50%,即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学习的效果最好。
5. 加涅把学习结果分成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五类,把学习层次分为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五、学生发展心理
1.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闭锁性与开放性并存、自尊性与自卑性并存、批判性与创造性并存、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稳定性与可塑性并存、青春期冲动性与压抑性并存。
2.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3.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提出教育与发展的关系要注意:“最近发展区”“教学走在发展前面”“学习的最佳期限”。
4. 根据情绪状态的强度、持续时间和紧张度,可把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5. 中学生情绪特点包括情绪的自主性(独立性),情绪活动的丰富性、情绪体验的跌宕性(波动性、不稳定性、冲动性),情绪的逆反性、情绪的心境化。
6. 中学生情绪变化的两极性表现:复杂性与简单性共存、强与弱共存、稳定与波动(冲动)共存、外露性(开放性)与掩饰性(内隐性)并存。
7. 中学生情绪调节的主要方法:转移法、补偿法、发泄法、升华法、调节认知(认知改变)、积极的自我暗示、幽默。
8. 人格特征包括整体性(整合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功能性。
9. 气质是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受个体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制约,主要是先天的。气质类型包括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10. 性格的结构特征包括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11.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包括生物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12. 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成三个层次:本我(遵循快乐)、自我(遵循现实)、超我(遵循道德)。
13. 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学前期(3~6岁)的主要危机是主动感对内疚感,学龄期(6~12岁)的主要危机是勤奋感对自卑感,青春期(12~18岁)的主要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14. 中学生障碍性心理问题包括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网络成瘾、神经衰弱症、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15. 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强化法、消退法、代币奖励法、系统脱敏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
六、德育
1.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个体品德的核心)、道德情感(知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衡量品德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志)。
2.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依从、认同、内化。
3.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4.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5. 德育原则包括方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6. 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练习法(实践锻炼法、实际锻炼法、指导实践法、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个人修养法)、品德评价法。
圆教资梦
发布广东教师资格考试相关信息,助力广大考生圆教师梦。
最新文章
广东省2025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须知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备考干货
【辨字专栏】粑、羓、蚆、㞎、钯、耙
关于编制教师对口专业代码与名称的说明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备考干货
教资笔试、面试一次过经验
2025年广东考生教师资格考证费用清单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备考干货
【辨字专栏】土、圭、垚、㙓
一个人可以考多少门教师资格?
“𤱊餘”怎么读?
关于2025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内容与题型的说明
影响教资面试成败的九个细节
教师资格证书终身有效吗?会不会过期作废?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八大理论知识
广东教育系统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教师最新公告
教资笔试、面试一次过经验
广东省一级教师评审条件说明
2025年《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考试大纲
2025年《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考试大纲
高校教师资格比中小学教师资格更容易获取?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相关的教育人物
2025年《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考试大纲
2025年《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考试大纲
教你快速辨别蝴蝶和蛾子
2025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剩余日程
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与电子证书查询方法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备考成语汇总
2025年《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考试大纲
2025年《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考试大纲
教资笔试成绩69分到底是什么梗?如何超越69分?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文化素养”模块知识汇总
读一读,挑战一级普通话!
2025年《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考试大纲
2025年《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考试大纲
教师资格从报考到领证的全过程
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基本条件
常见的“繁体字”
2025年《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考试大纲
2025年《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考试大纲
2025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准考证打印提示
普通话水平测试命题说话指南
不要在该拼搏的年纪选择安逸
2025年《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考试大纲
2025年《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考试大纲
广东省教师资格申请人员体格检查标准与表格下载途径
教师资格备考六条经验分享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考点归纳
2025年《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考试大纲
2025年《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考试大纲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