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建造。室:房屋。道:路人。谋:商议。自己要建房子,却在路上和过路人商量。比喻自己没有主见或毫无计划,东问西问,结果人多言杂,不能成事。《诗经·小雅·小旻》:“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伯、仲:兄弟排行的次第,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埙:陶土烧制的乐器;篪:竹制的乐器。意思是指埙篪合奏,乐音和谐;旧时赞美兄弟和睦。指事物怪异或人的言行离奇,不是一般人按照常理所能想象的。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招摇:张扬炫耀;市:闹市,指人多的地方。指故意在公众场合张大声势,引人注意。《史记·孔子世家》:“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韦,指熟牛皮。三,指多次。孔子晚年酷爱读《周易》,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比喻读书勤奋。《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数:数着说。典:典籍,指礼制、掌故、历史故事等。祖:祖先。泛指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左传·昭公十五年》:“籍谈不能对。宾出,王曰:‘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尾巴太大,难以摆动。旧时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无法指挥调度;现比喻机构下强上弱,或组织庞大、涣散,以致指挥不灵(掉:摇动)。《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庄子·逍遥游》:“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原指古代宾主相见,站在庭院的两边,相对行礼。表示平等相待。现在用来指双方平起平坐,实力相当,可以抗衡。《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抗)礼。” 路人看见道路上的失物而不会据为己有,用来形容社会风气良好。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指自己推荐自己。毛遂是战国时赵国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战国时,齐国孟尝君被秦国扣留。他的一个门客装作狗夜里潜入秦宫,偷出本已献给秦王的狐白裘献给秦王的爱姬,才得释放。孟尝君深夜到函谷关,城门紧闭,他的另一个门客学公鸡叫,骗开城门,才得脱险逃回齐国。《史记·孟尝君列传》:“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白头:头发白了;新:新交。指交朋友彼此不能了解,时间虽久,仍跟刚认识一样。《史记·邹阳传》:“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史记·秦始皇本纪》项羽跟秦兵打仗,过河后把锅都打破,船都弄沉,表示不再回来。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原指刘邦进入咸阳,废除秦法之后制定出三条简单法令。后泛指约好或提出几条规定,大家共同遵守。《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陈仓区)。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大将军韩信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比喻力量(多指军事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披靡:(军队)溃散。《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楚汉交战末期,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今安徽),兵少粮尽,被刘邦的汉军和诸侯的军队层层包围起来,夜间听到四面汉军都唱楚歌,项羽吃惊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为什么楚人这么多呢?”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受诛;若九牛之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西汉·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西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居:处在。原表示用人不当,不满于资历浅的人反居资格老的人之上。现多用来称赞后来的人或物超过了先前的。西汉·司马迁《史记·汲郑列传》:“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形容事态极其危险(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三十斤)。也说一发千钧。《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有志者事竟成(yǒu zhì zhě shì jìng chéng)《后汉书·耿弇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原指东汉光武皇帝刘秀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从而完成“中兴”大业。现比喻贪得无厌。《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比喻模仿得不到家,反而弄得不伦不类。也作画虎类犬。《后汉书·马援传》:“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乐:喜爱;爱好;疲: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也说乐此不倦。注意:不能说“乐此不彼”。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我自乐此,不为疲也。”指窃贼。东汉名士陈寔的家里,夜间来了一个窃贼,躲在屋梁上,陈寔把他叫做梁上君子。《后汉书·陈寔传》:“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以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孔融《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髀:大腿。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形容长久安逸,无所作为。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田:田地。舍:房屋。指只知道买田置房经营而没有远大的志向。《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乘车:比喻富贵。戴笠:比喻贫贱。比喻不因为富贵而改变贫贱之交。晋·周处《风土记》:“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车揖。我步行,卿乘马,后日相逢卿当下。”乌鸟:即乌鸦;人类很看重其反哺生母之情,故有“乌鸦反哺”一词,喻传于民间。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释义: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貂:一种毛皮珍贵的动物。古代官员以貂尾为冠饰,晋代封官太滥,貂尾不足,以狗尾替貂;比喻用次品续在珍品之后,多用于形容续写的文学作品不如原来的好。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吴牛指江淮一带的水牛,吴地天气多炎暑,水牛怕热,见到月亮以为是太阳,故卧地望月而喘。比喻疑心遇到不利的情况而害怕。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击:击打;楫:桨。中流,指长江中央。祖逖率军北伐,船行至长江中央时,祖逖击桨立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人遂以中流击楫比喻比喻立志进取,不成不罢,也用以比喻为颂扬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激昂壮志。《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东晋时,祖逖和刘琨常常互相勉励,半夜听到鸡鸣就起床舞剑。后用来指志士及时奋发。
(祖逖)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唐·房玄龄等《晋书·祖逖传》《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东晋谢安退职后在东山做隐士,后来又出任要职。后来用“东山再起”指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不为五斗米折腰(bú wèi wǔdǒu mǐ zhéyāo)
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
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唐·房玄龄等《晋书·陶潜传》
东晋末年,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当了彭泽县令。上任没多久,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因督邮粗俗而又傲慢,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正当陶渊明很不情愿地出发时,县吏拦住陶渊明,劝他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实在忍无可忍。他长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并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晋·陶潜《五柳先生传》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形容事业发展迅猛。也比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南朝梁·沈约《宋书·宗悫传》才:指文才、才华;斗:器具名。形容人的文才高,知识丰富。《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唐·李大师、李延寿《南史·陈纪下》:“隋文帝谓仆射高熲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传说李白年少时曾梦见笔头生花,从此才华横溢,名闻天下。形容文笔很好。也说妙笔生花。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既处要权,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倾陷。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后晋·刘昫《旧唐书·李义府传》
口蜜腹剑(kǒu mì fù jiàn)
嘴上说得好听,内心里却处处想陷害人。形容人阴险。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
唐·韩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者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也说同工异曲。泰山为五岳之首,北斗星为众星中最明亮之星。比喻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众人所敬仰的人。《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相传唐代司空李绅请刘禹锡喝酒,席上叫歌妓劝酒。刘禹锡有所感而作诗一首,其中有这样一句:“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之、乎、者、也”都是文言虚词,常用来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宋史·道学传二·杨时》:“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两袖清风(liǎng xiù qīng fēng)明·于谦《七绝·入京》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首诗的白话文意思:绢帕、蘑菇、线香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可是因为贪官污吏的搜刮,它们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所以我只带两袖清风去朝见天子,以免遭来百姓的不满。这首诗恰恰反映了于谦为官廉洁的高尚品格。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七回:“文公至绛,国人无不额手称庆。百官朝贺,自不必说。”童:未成年的孩子;叟:年老的男人;欺:蒙骗。既不欺骗小孩也不欺骗老人。指买卖公平。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但不知可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字样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