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哨村,因明、清两代设哨于此,沿袭称谓靖安哨。“靖安”一词,原取安定之意,后形成村落,村从哨名,主要有彝族(撒梅人、撒尼人、黑彝)、苗族、布依族及汉族等互嵌而居。近来,通过实施民族“十百千万”工程项目,各族群众凝心聚力,一起团结奋斗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融合。
“68道拐”呈现蜿蜒道路特色景观
靖安哨是一个有着特色人文景观的村庄。靖安哨68道拐起点海拔1500米终点海拔2080米,公路沿山岭蜿蜒而上,在全长6.8公里、垂直高差580米的公路上共有68道弯,堪称世界公路奇观,享有交通运输部2021年度“我家门口那条路——最具人气的路”的美誉,算得上是公路史上的奇迹。68道拐逐渐成为宜良乃至昆明的一张名片,多次举行全国性山地自行车大赛,荣获了云南省体育旅游精品赛事荣誉称号,并与环青海湖联赛“并轨”,成为联赛的一个新赛区,而全国“别克车S弯挑战赛”等多项国际性赛事也选择68道拐作为挑战赛段,不断提高了68道拐的知名度。通过承办赛事、文化增值、媒体推介,已形成了各族群众的网红打卡地。
民俗活动呈现节日浓厚氛围
靖安哨有着深厚的撒梅彝族文化底蕴,民族文化广场、斗牛场每年火把节都举办丰富多彩民族民俗文化节活动,彝家歌舞、摔跤比赛、斗牛比赛、斗鸡比赛、篝火晚会及特色旅游文化产品展销等活动,充分展示彝族民俗风情,弘扬传统文化,让更多的来宾和朋友了解、走进。特别是“千人舞火龙•九州贺华诞”活动,各族群众齐聚68道拐点燃火把,蜿蜒的火光摇曳犹如巨龙盘旋,被央视大型纪录片《航拍中国》第三季摄制组进行了取景拍摄。云南大学双一流学科民族学专业的师生到靖安哨村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开展调研活动,深入了解当地民族文化和社会生活,探索民族学研究的新篇章。
农家美食呈现民族特色风味
土肥水美,林木苍郁,物产丰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靖安哨的独特的美食文化,干巴菌、牛肝菌、青头菌等几十种山珍野生菌类远近闻名,特别是干巴菌每年产量可达1000余公斤;生态土鸡、哨头萝卜、腊肉、板栗、蔬菜等特色生态农产品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尝鲜。到靖安哨登山、露营的外地游客逐渐增多,慕名到靖安哨品菌全席的人络绎不绝,呈现出“游在宜良境,吃在靖安哨”的现象。目前靖安哨已开办农家乐20余家,特色民宿2家,开发了森林公园、徒步越野、野餐露营、垂钓摘果、彝族文化体验等项目。
温润气候呈现康养之地
靖安哨气候温和湿润,植被茂盛,四季皆景,春季繁花绿叶,夏季菌香满山,秋季瓜果飘香,冬季苍松立雪,东邻岩泉寺3A级景区,西与小白龙森林公园彼此贯通,远处的青山云遮雾障,近处的树木青翠欲滴。沿68道拐顺路而上,建成英雄亭、古道亭、靖安亭三个景观亭及长廊,可俯瞰宜良全景。沿途种植了大量“三角梅”及格桑花、向日葵、月季、桃李等错季观赏花卉,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村庄,各地游客络绎不绝,纷至沓来。
互帮互助呈现民族团结大发展
靖安哨村居住115户487人,主要为彝族支系撒梅人,实现了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进步的有效衔接,推进“民族团结+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立足民族文化,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完善基础设施,带动了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打造乡村振兴“样板房”,以此搭建了一座融会贯通、合作共赢的友谊之地。并将村庄融入乡村旅游产业体系,以党建引领抓好“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发展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各民族群众增收致富。潜移默化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群众心中,各族群众如同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展现出了一幅民族团结共发展的美好画卷,书写着民族团结进步的壮丽篇章。
(注:转载请标注来源)
来源:宜良统战
编辑:张琳梅 校对:李维义
责编:焦晓慧 一审:余青 二审:李婷 赵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