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剧导赏 | 李春荣:史诗品格,传奇叙事——试论江苏梆子戏《母亲》

2024-10-12 11:40   江苏  


史诗品格,传奇叙事

——试论江苏梆子戏《母亲》


作者 / 李春荣

一级编剧

安徽省艺术研究院院长、书记

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怎能忘,七十年前风云起苍茫,淮海大地,热血儿女扛起枪。风卷残雪,车轮滚滚,老母亲,亲骨肉送去上战场……”在高亢而苍凉的歌声中,故事拉开了帷幕。看了由江苏省梆子剧院创作演出的大型现代戏《母亲》(曾用名《人民·母亲》,编剧姚金成、李云,导演毕启亮、齐宁,主演燕凌)后,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该剧匠心独运,以浓重的笔触,成功塑造了淮海战役中一个平凡而伟大的草根母亲李秋荣的形象,在戏曲舞台上唱响了一曲深沉的英雄母亲赞歌。作为反映淮海战役这样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现代戏,该剧独辟蹊径,以一个乡村母亲与其三个儿子的命运传奇为线索,展开了一幅史诗般宏阔的历史画卷,反映千千万万普通人民群众对这场战争的感受和理解,表现他们的家国情怀和对人民革命事业的支持奉献。其创作理念和方法对革命历史题材戏剧的创作具有一些重要的启示意义。



沂蒙山村母亲范大娘(李秋荣)有大柱、二柱和三柱三个儿子。几年前为躲避地主迫害,大柱和二柱离家逃亡。后来山村解放,曾被恶霸地主霸占的土地在土改中回到了自己家。大柱参加了解放军立功受奖的消息传到了家。不久,大柱在攻克兖州的战役中壮烈牺牲。此时淮海战役即将开始,三柱报名参军。因大柱刚牺牲,二柱不知下落,老伴范大爷思想不通。范大娘面对一心要参加解放军的小儿子,强忍着长子牺牲之痛,克服了内心的矛盾纠结说服老伴:共产党给老百姓带来了好日子,老百姓要用实际行动保卫革命的果实。支持三柱参军走上了战场。后来,范大娘和三柱的未婚妻秀秀一道参加支前小车队,走上了淮海前线。在连天的炮火中,她俩亲眼目睹了三柱的牺牲,经历了亲生骨肉的生离死别。当她得知二儿子二柱是国民党军的连长后,不顾安危,毅然走进了国民党军的要塞,劝责二儿子弃暗投明。母亲唱到:“二柱!你、你、你这不孝的逆子呀!你可知,咱村解放两年整,共产党给咱分房分地又分牛。何老六恶霸地主已枪决,报了咱范家世代冤与仇。你穿着一身黄皮衣,却与恩人做对头。你对着天地拍胸口,你良心可在可惭羞?”唱词没有一句大道理,句句都是家常话,却朴实、感人,直抵人心。

 


革命题材的写法多种多样,一种是正面描写战争进程和英雄人物,就是书写大历史、大题材、大人物,通过战争的激烈残酷,写人物的智慧谋略和英勇悲壮;第二种就是以独特的视角,从小处着眼,把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化为传奇的个人命运叙事。该剧就是如此。该剧执笔编剧姚金成在前不久由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安徽省艺术研究院承办的“百年辉煌——庆祝建党100周年红色题材戏剧作品研讨会”上谈到:红色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主题,它重塑了中华民族的历史。20世纪的红色革命不是偶然发生的,它有深刻的世界思想史的动因,也有中国民族文化的动因。红色革命是宏观视角,但是创作者要具体地去看革命历程中的具体事件,要关注具体的人物命运。当个人的命运以不同的故事融进了革命的潮流,个人命运叙事也就成了红色题材的一种艺术表达。他说:“新一代革命题材创作者任务艰巨,要把革命历史说给当代年轻人听,把中国故事说给全世界听,需要找到最佳着力点和开掘点。而且要有超越性,要寻找与当下时代、当下观众的价值沟通与共鸣,甚至是与世界文化的价值沟通与共鸣”。《母亲》可以视为他本人这个理念在创作上的一次实践探索。



《母亲》一剧中塑造的母亲李秋荣(范大娘)形象个性鲜明,真切、丰满而感人。李秋荣不是那种“高大全”式的英雄母亲,而是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一位来自乡村的草根母亲。剧作家面对生活的真实、人性的真实,写出了一位普通母亲在其遭遇的独特命运中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她的伟大和崇高是渐进的,是在激烈的戏剧矛盾和情境中一步步升华出来的。比如,在面对大柱牺牲、三柱又坚决要求参加解放军时,母亲内心的纠结和痛苦是那么的真实可信。在第三幕,面对三柱牺牲,母亲撕心裂肺地唱出:“三柱啊,娘把儿生来把儿养,儿掉根头发也心疼。为穷人打天下儿不惜命,娘自豪儿是大英雄。我的儿呀儿,娘在这老槐树下把你等,等着你魂灵儿跟娘回家赶路程。祈上苍佑我儿风水保送,娘回家青山下长搭灵棚,迎我儿英灵回家去,入老坟孩子你是范家好后生!”第四幕新年夜母子生死年夜饭中母亲的唱尤为真实、感人:“……一把屎一把尿一年一岁,庄稼地背着儿锄草施肥。一个馍掰三瓣要喂三张嘴,粗茶饭养大恁弟兄仨虎虎生威。……二十年苦难岁月有笑有泪,留下了儿的依恋娘的梦,千转百回。摆碗筷再不见我儿笑语相对,怎不让为娘心痛伤悲泪纷飞……”“我的儿是革命人生死无畏,为的是新中国工农当家四海归!眼看着解放军节节胜利大旗挥,愿我儿梦想成真山河变样朝霞飞!愿天下再无恶霸和土匪,愿天下再无饥荒粮成堆。愿天下再无贪官和污吏,愿天下安居乐业、家家团圆亲人归……”剧本没有回避战争给母亲带来的痛苦和牺牲,但在这种痛苦和牺牲中升华出来的是革命母亲的胸襟和情怀,是对家国大义的理解和担当。感情真挚,催人泪下。唱出了对崇高母爱的深情颂歌。



“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作为正面描写淮海战役的剧作,该剧既有对人物命运的线性结构表达,又有对战场、历史、背景的块面表现,点面结合,注重情感,充分体现了淮海战役期间共产党和老百姓之间的深情厚谊,千千万万像母亲李秋荣这样的老百姓们正是唱着这样的歌谣,推着小推车勇往直前冲向战场,为伟大的淮海战役胜利立下了再造乾坤的历史功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说的那样: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剧中的母子情、父子情、兄弟情、恋人情、军民情令人动容。



姚金成先生多年来创作出了如豫剧《焦裕禄》《香魂女》《重渡沟》《村官李天成》《全家福》、锡剧《玉兰花开》等许多有广泛影响的优秀现实题材的戏曲作品,其现代戏创作成就卓著。江苏梆子戏《母亲》是他首次创作革命战争题材的作品。他以敏锐的历史洞察力和对戏曲艺术的独特理解,以新的角度和切入点,把红色题材传奇化、故事化,表现出人和人性的独特性、复杂性,从而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方面展示了人民战争的经典画面,讴歌了革命战争的正义性,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人民群众对革命战争胜利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



江苏梆子戏《母亲》中母亲李秋荣的扮演者燕凌的表演给人印象深刻,充分体现了江苏梆子戏的唱腔美和身段功夫之美。燕凌是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徐州梆子非遗传承人、江苏省梆子剧院院长。在《母亲》的演唱中,燕凌通过“活生生我的儿,只留下军帽一顶”“咱范家祖祖辈辈老实本分”“儿为穷人打天下,儿是大英雄”“穷人家的孩子路难走”等唱段,将江苏梆子戏演唱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充分展现了梆子声腔的演唱美感和韵味。在表演中,出身梨园世家的燕凌文武昆乱不挡,演过《情梦》里的王魁、《沉香救母》与《华山情仇》里的沉香,以及穆桂英、秦雪梅、贾宝玉,等等,无论是文小生、娃娃生,还是刀马旦、青衣,能文能武。然而,母亲这个角色却与她以往饰演过的所有角色都不一样,对她的表演技艺是一个全新的挑战。燕凌是一个非常优秀、全面的演员,有着丰富的表演经验。为了使外形和情感更贴近角色,她多次到革命老区采风,用心揣摩人物内心,寻找人物形象。燕凌说:“淮海战役精神鼓舞了我,能塑造母亲这个形象,我是幸运的。”在剧中燕凌突破行当,以“老旦”应工。她嗓音高亢,演唱激昂,感情细腻,表演大气,将戏曲的程式化表演与现代戏生活化表演结合得相得益彰。尤其在“雪夜赴敌营劝子”一场中,她通过扎实的摔叉、串翻身、圆场等戏曲基本功来表现母亲深夜在大雪中行路的艰难,做到了从人物出发、从情境出发,而不是从单纯的展示技艺出发。一方面展示了戏曲艺术的魅力,以及她个人深厚的艺术功底,另一方面也塑造出李秋荣这个独特的英雄母亲形象,从而实现了她自己乃至梆子剧院艺术上的一个历史性突破。



当然,就笔者所看到的第一版演出而言,《母亲》还存在着一些瑕疵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打磨提高。其一是舞台二度呈现上要减少一些大屏幕视频的运用,更突出戏曲艺术的特点;其二是要更着力强化个人命运叙事,通过个人命运传奇挖掘人物感情,使戏更为动情感人;其三是最后一场,母亲与已经当了国民党军连长的二柱之间的矛盾冲突应该是重场戏,应该强化,不能浅尝辄止。

好在笔者写作本文时已经读到了编剧姚金成先生的最新修改稿,这些问题都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我期望尽快在舞台上看到新一版《母亲》的精彩演出!


10月13日晚

大型原创梆子戏《母亲》

将在金荷大剧院上演

共赴感动盛宴


「演出时间」
2024年10月13日(周日)
19:30
「演出时长」
120分钟 
无中场休息
「演出地点」
金荷大剧院


- THE END -


近 期 推 荐

 

Performance etiquette

观 演 礼 仪

1. 观演期间,请您提前30分钟入场检票,以免因等待时间较长,影响您的观演。

2. 迟到观众请在等候区等候,待幕间入场就近入座。

3. 一米一以下儿童谢绝入场(儿童剧除外)。

4. 观演时请保持安静,勿大声交谈、接打电话。

5. 请勿摄影、摄像,严禁使用闪光灯。

6. 请勿将食品、饮料和会发出声响的物品带进场内。

7. 谢幕时请您热情鼓掌,不要提前离场。

金湖文化艺术中心
金湖文化艺术中心(简称:金文中心) 包含大剧院、小剧院、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电影院、商业广场、文化馆、档案馆等载体。愿景是打造江苏省区域性具有影响力的文化艺术中心综合体,助力金湖人民拥抱美好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