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上大分”
媒体集体报道
一起寻宝潍坊
《山东手造|潍坊核雕:方寸之间有乾坤》
寻宝潍坊——
“技亦灵怪矣哉!”这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在《核舟记》中,对核雕技艺发出的由衷感叹。走出小时候熟读的课文,来到山东潍坊,这里的核雕技艺源自宫廷,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
潍坊核雕非遗传承人田洪波曾凭《那个年代》系列作品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他表示,要利用桃核表面的纹理进行构思和创作,所有纹理全部在脑子里形成一个画面后,才能下刀去雕刻。
一枚小小的桃核,变身为龙船、马拉车、自行车······田洪波正通过他灵巧的双手,带我们寻访历史、回忆童年。
《山东手造|潍坊核雕:方寸之间有乾坤》
▼▼潍坊风筝▼▼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这是郑板桥写的诗《怀潍县》,一到春天,潍县的天空,如雪般的风筝满天飞舞,让这位曾经的县令难以忘怀。
潍坊是中国的风筝之乡,制作历史悠久,潍坊国际风筝会享誉中外。潍坊风筝最早可追溯到鲁国思想家墨翟制作的“木鸢”,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潍坊民间的风筝制造业开始逐渐兴盛繁荣,题材多样,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王永训是土生土长的潍坊人,从小喜欢画画的他,18岁在杨家埠风筝厂学习风筝制作,多年来致力于风筝作品的研发与推广。如今,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风筝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风筝协会副主席,王永训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潍坊风筝,将这门技艺传承创新、发扬光大。
接下来
一起了解王永训和潍坊风筝的故事
↓↓↓
王平是来自山东潍坊的国潮设计师,他认为,国潮从字面上讲很简单,国就是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潮就是当下年轻人对于潮流元素的一个创新表达,两者相互融合。他用环保材料制作凤冠等头饰,并和潍坊的风筝扎制技术融合在一起,用竹子来替代之前的铁艺焊接。这样的作品不仅更加轻便,模特戴着也比较舒服。
谈起未来的规划,王平表示要将更多的非遗元素融入到国潮头饰的设计当中。他还计划建立一所非遗学院,让越来越多的人体验非遗手造,学习传统文化。“让非遗变得更年轻,更有活力,影响更多的年轻人。”王平说。
《山东手造|国潮起潍坊 头冠炫古风》
NEWS
欢迎关注新派视频视频号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