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救生项目分为个人赛和团体赛。个人赛分为复赛和总决赛,在复赛阶段,共有155名参赛选手参加比赛;总决赛阶段,总积分前24名的参赛选手参加。经过激烈比拼,所有参赛选手,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充分展现了行业排头兵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岗位知识竞答是考察参赛选手对游泳救生员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是衡量救生员专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岗位知识竞答的评估要点是:游泳救生的基本原则、职业规范、专业技术、救生员管理和突发事故应急处置等。(1)理论知识的全面性。游泳救生员需要对救生行业的基本原理、专业技术、游泳场馆管理等理论有系统性和深入性的理解。本赛项不仅考验参赛选手救生专业知识的广度,还考察参赛选手救生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实践转化能力。(2)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本次岗位知识竞答试题有较大比重的案例分析题与图片应用题,旨在考察参赛选手在不同情境下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开展救生工作的能力。岗位知识竞答是个人复赛项目,该项目参赛选手人数较多,根据成绩分析,选手整体发挥正常,分数符合正态分布,头部选手与尾部选手分值差距略大。参加岗位知识竞答的选手在技术知识和应用能力上存在一定的两极分化现象:部分选手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在岗位知识竞答中表现出色;也有部分选手由于对知识内容理解和应用不够深入,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疏漏。出现这类情况的原因可能是:(1)部分代表队把较多的精力投入到实操培训中,出现理论备赛不足的情况。(2)理论试题难度增加。本次岗位知识竞答通过情景模拟、实践操作等多元化方式,模拟出真实的水上救援场景,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较高。多元化的方式能够更真实地评估救生员的实际水平,但是由于试题难度增加,少部分参赛选手准备不充分,导致理论成绩不理想。(1)优化培训结构。教练员在培训与复训中,增加理论教学学时数比例,拓展救生员的知识储备范围,建立动态更新的专业知识体系,使救生员遇到事件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2)提升知识运用能力。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通过增加模拟场景训练,提高救生员的应变能力。借助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方式,帮助救生员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这个项目是由7个游泳救生技术动作组合而成,即陆上抛绳施救——蛙式或跨步式入水——快速游泳——潜水过水下障碍网——快速游泳——潜水接近溺水者——水中打捞——双手托腋下拖带溺水者到达终点。设置这个项目能够全面展示和评价一名游泳救生员水上实操的技能水平。
整体看,参赛选手通过熟练的救生技术动作、良好的体能、较快的施救速度,充分展示了游泳救生员水中赴救水平。但是,少部分参赛选手在抛绳施救环节,因过度紧张,出现技术动作不准确的情况,这一环节失误率较高。还有少部分参赛选手在蛙式或跨步式出发入水的技术动作中,出现手臂外展动作不充分、入水时头部没入水中的犯规动作,导致判罚情况出现。该项目是游泳救生员携带救生浮漂以最快的速度从出发台出发,游至50米,在同伴的协助下,利用救生浮漂将放在转身端的假人(此时假人有呼吸意识)拖带回到终点。游进速度越快,争取到的施救时间越多。本赛项选手不能使用脚蹼,这样更贴近一线游泳救生员实际施救情形。同时,这也对参赛选手的身体素质和体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为参赛选手拖带的是有呼吸意识的假人,在固定和拖带假人时,假人的身体不能超过90°,身体方向位置必须符合规程要求。少部分参赛选手因为竞赛经验不足,较为紧张,造成施救表现欠佳,出现固定假人时,操作技术不当,或者在拖带假人过程中,假人身体超过90°,出现口鼻部位没入水中的情况。这些情况导致了判罚的出现。
本赛项考察参赛选手游泳场所的管理能力、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以及救生团队协作水平。
(1)不同形状游泳池救生员岗位的分配。符合要求的岗位布置应按照国家标准,根据不同类型游泳池,作出不同的布岗。同时,根据布岗,合理划分出每位救生员的“主责区”与“次责区”。“主责区”与“次责区”要按照布岗“不留盲区与死角”的原则。(2)对应急预案的执行流程。应急预案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选手必须熟悉并能够迅速执行应急预案。其中包括预案的可操作性、救援器材和急救器材的使用情况以及救援团队的协作能力等。(3)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直接关系到救生工作的成败,考察参赛选手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救生原则的掌握程度、救生器材和赴救技术的选择、团队协作救助能力、现场判断能力和处置能力。部分参赛选手在专业技术讲解比赛中表现较好,但是少部分参赛选手在救生岗位布置、游泳救生员配备、突发事件处理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除救生技能外,游泳救生员专业技术还包括救生原则、游泳场所和场所内救生员的管理、救生器材和急救器材的使用等。少部分代表队在备赛期间,主要针对水上赴救技能的培训,在救生综合技能上的准备不充分。(1)强化理论学习。加强游泳池管理与应急处理知识学习与实践经验成果分享,提升应急处置能力。(2)及时做好赛后小结。针对比赛中的出现问题及时进行总结与改进,不断提升参赛选手的综合能力。在游泳场所急救场景中,溺水者易出现呼吸停止和心跳骤停等危及生命的状况。此时,游泳救生员必须具备心肺复苏技能,能够熟练地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及时挽救溺水者生命。
(1)能够快速判断溺水者生命体征。游泳场所出现溺水事故时,参赛选手需具备快速判断和分析溺水者生命体征的方法,确保能够根据溺水者情况及时选择对应的急救方案。(2)掌握心肺复苏的正确操作流程与方法。评估参赛选手心肺复苏操作的规范性、熟练程度及有效性,包括胸外按压的位置、频率、深度,人工呼吸的技巧等。(3)掌握自动体外除颤器的正确操作流程。评估参赛选手AED的操作熟练程度,包括自动体外除颤器的正确开启、电极片的正确粘贴位置、电击操作的规范性以及应对自动体外除颤器提示信息的处理能力。(4)掌握自动体外除颤器优先使用原则。自动体外除颤器能够快速诊断和治疗室颤导致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及时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是评估参赛选手对急救场景的应变能力。自动体外除颤器与心肺复苏结合后,形成了一个高效的救生全链条,最大程度地提高了溺水事故的救助率。该赛项参赛选手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对溺水者的判断、应急预案的启动、及时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等。根据比赛数据,有6位参赛选手的比赛成绩达到优秀(36—40分),约占决赛选手人数的四分之一;另外11位参赛选手的比赛成绩为良好(28—35);少部分参赛选手因流程不熟悉或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不当,操作有误,被判定为否定项。实操练习不充分。平时缺少实操应用,加上比赛时的紧张情绪,容易造成失误。加强培训,增加实操练习频次,稳步提升参赛选手该项技能的熟练度。模拟救生实操不仅是对游泳救生员技术水平和应急救援能力的考察,更是对各项救生技巧和团队配合的综合评估。通过对模拟救生比赛的评估,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参赛者在实际救援环境中的表现。(1)应急判断能力。考察参赛选手在紧急情况下,面对真实救援环境时,判断及救助能力。包括对事件险情的及时识别、救助方式的迅速选择以及应对突发情况的快速反应能力。(2)救助流程能力。考察参赛选手在紧急情况下,接到救援命令后,是否能够迅速判断情况、根据救助原则制定救援计划并立即付诸行动。(3)技能掌握程度。考察参赛选手在水中救生技能的掌握程度,包括救生器材的使用、赴救技能的规范性和实用性等。(4)团队协作能力。考察参赛选手在紧急情况下,能否正确指挥其他人员协助救援,以及在救援过程中的角色分配和责任担当。(5)身体素质能力。比赛中参赛选手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发现并妥善处理突发事件,这对参赛选手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游泳救生员的身体素质能够直观体现其在救援中的效率。(6)心理素质能力。面对紧急情况,游泳救生员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救援效果。本赛项评估参赛选手在紧急情况中的心理反应能力,包括抗压能力、稳定性和应对紧张情绪的能力。模拟救生实操比赛环节,参赛选手综合表现较好,能够较高质量地完成水面突发事件的救援。在水下溺水者的救助、请求其他人员支援以及器材救生优于徒手救生原则的运用几个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1)少部分参赛选手在同时面对多个突发事件时,容易出现慌乱,影响救援效率。(2)少部分参赛选手在处理多个突发事件时,未及时利用泳池周边资源完成施救,故出现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全部救援的情况。(1)组织定期的实战演练。在真实环境中模拟水中救助,将提高参赛选手面对急救场景时的应变能力和自信心。演练可以覆盖多个救助场景,如溺水者的救援、心肺复苏、以及救生器械的使用技巧等。(2)心理素质培养。加强对参赛选手心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在模拟救生过程中,采用实际案例分析、心理疏导等方法,提高参赛选手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为应对突发事件做好心理准备。(3)建立团队合作机制。在培训中注重团队配合能力的提升,打破游泳救生只能救生员参与的观念,增强救生员之间、救生员与泳客之间相互的沟通与协作。通过团队训练和实战演练,提高整体救援效率。来源:体育总局职鉴指导中心(声明:“湖北省体育人才”微信公众号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刊载此文,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