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千古名帖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颜真卿是晋唐以来第一个变法者,造就了中国书法史上,除二王书法以外的又一高峰。
颜真卿绕过二王、初唐至盛唐所有书法家的清刚俊逸一路书风,“师师之所师”,以六朝碑版为师,创造出行草书“平画宽结”的典范风格,和以二王为代表的“斜画紧结”的书法风格双峰对矗。对北宋至明清以来,大字大作品的创作,开创了新的道路。
我们把颜真卿书法,二王书法,以及《淳化阁帖》中晋唐人书法的大体面目,作个比照。
(王羲之书法选字)
王献之书法选字
淳化阁帖晋唐人书法选字
王羲之《大报、妹至帖》
王羲之二谢帖
从这些代表作品来看:晋唐书法,总体上,横画一般都是左低右高,笔画取斜势。从书法结构上来说,就是“斜画紧结”。
“斜画紧结”的优点是,字的造型生动;缺点是,字的结体必然形成纵势,这样势必会减弱横势,结体横向打开不够,比较拘谨。
到了明清及当代,创作纵长的大幅作品,如大条幅,中堂,对联等,纵向的字多了,字行就会形成一行一行的长条,在章法上失去了优势。
这是因为:晋唐书法,尤其是古人所说的“稿行书”,即手札,绝大多数作品,一般只有两个巴掌大小,是掌在手中,铺在案头,近距离把玩欣赏的,写的精巧而有韵味,适宜一笔一画,一点一滴的去观赏品味,二王一路书法,就显示出他们的优势;但当作品变大,大到手札作品的几十倍,几百倍,被悬挂起来,远距离,全幅面观赏,笔法,结构,章法就都要适宜大幅作品完完全全的不同要求。
石涛说:“小品须得趣,大幅务必得势”。
颜真卿《三稿选字》
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而颜真卿的书法,横画比较平正,横平以后,竖画自然就比较直,横平竖直,转折处接近直角,使得字的造型堂堂正正,特别端庄正大。
字的结构横向展开,宽阔,恢宏,博大。正恰适“大幅务必得势”的字法,章法需要。
二、颜真卿引篆籀笔法入行草书,开创碑帖结合的先河,和二王书法分庭抗礼。其在大字、大作品书写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从字例看:王羲之《兰亭序》那种起笔处的复杂盘绕的小动作,在颜真卿书法中被完全取消,而是代之以逆锋入纸,顶锋行笔;王羲之书法笔画中段的写法,是快速一掠而过,笔画的两边光滑。
而颜真卿书法的笔画中段,则行笔涩缓,笔画两边形成毛糙。自北宋大幅式作品渐渐兴起,颜真卿的笔法,字法,以及以横向为主的结构,厚重茂密的章法,几乎是后来所有书法家绕不过去的法源。
写大字,大纸,大笔,饱墨,从技术角度来说,绝对不可能刻画造作出细微的笔画造型;
写大字,一般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行笔快速,写出的笔画光滑无质感。
而颜真卿的笔法,字法,章法,正好是治愈这种毛病的一方良药。
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说:
写颜字的人,向来不曾绝迹的。宋元之世,无所谓碑学,要写大字,非用颜法不可,那时书家,没一个不从颜字转出来的。苏轼、黄庭坚,各得一体,皆是名家(黄的用笔,纯是颜法,苏是得力于《东方画赞》的),况其下焉者乎?
颜体风格的继承者,五代杨凝式,宋苏轼,黄庭坚,米芾,明王铎,清何绍基,数不胜数。个个声名赫赫,影响巨大。
三、颜真卿书法风格特征,在书法美学上,为“壮美”书风的代表
自古至今,传统书法风格,从有代表性的风格特征来说,有两种:“优美”和“壮美”。
颜真卿书法风格特征,在书法美学上,为“壮美”书风的代表,和二王以及晋唐以来的“优美”书风相比较,以一人之独创,这就了一个流派。从后来的书法传承上看,以二王为代表的“优美”书风,在北宋以后,基本上被以颜真卿为代表的“壮美”书风代替。
至于《祭侄文稿》凌乱潦草,为什么还能成为千古名帖?文稿就是文稿,涂抹改动,属于正常;王羲之《兰亭序》同样也存在涂抹改动,但都不会掩盖其书法风格本质上的辉耀千古。
反而,古代许多大书法家,抄写古诗文、自作诗文的作品,但为了有意求美观,写的工工整整,但其艺术水准,往往都没有“不求工而工”的稿子更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