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看窗帘晚看灯——当爱心来敲门

民生   2025-02-09 09:22   甘肃  

【新春走基层】

四龙路街道:用心呵护“夕阳红”

让老年人安享晚年,不仅关系到老年人自身,也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在白银区四龙路街道,1公里范围内就能够找到养老服务中心。健全的设施加上贴心的服务,正在温暖着辖区老人。

当清晨一阵凛冽的风吹过,高彦萍紧了紧外套,快步开启了一天的工作。

今年84岁的司淑文,平时靠手工鞋垫谋生。去年老伴去世后,老人格外孤单。但说起常来探望她的高彦萍,司淑文却有说不完的话。

白银区四龙路街道居民 司淑文

给我送东西、给我量血压,都到家给我服务,我哪享受过这么好的待遇。孩子们,我谢谢你们了。

像司淑文这样的老人在高彦萍的网格中,有156人。除了日常的嘘寒问暖,在老人家中,我们发现了老人和高彦萍的专属“暗号”。

记者 裴丽静

在四龙路街道经常有这么一幕:有人在窗户上或门上挂上一个中国结。不要小看这个‘中国结’,它可是个暗号。社区把‘中国结’作为独居老人等重点居民标记,每天早上老人把窗帘拉开、晚上亮灯,就知道屋里的老人身体情况,大家把这叫做‘早看窗帘晚看灯’,让‘中国结’成为与老人沟通的‘连心结’。

白银区四龙路街道朝阳社区网格员 高彦萍

平时上下班我们也就过来看一下,一天两次,看一下咱们心里就踏实一点。

这些“暗号”慢慢变成拉近干部群众感情的纽带,居民与社区干部一起“坐一坐”“聊一聊”的意愿更高了,老人们在生活中遇到急、难、琐事,常常会第一时间想到社区干部。

白银区四龙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主任 周彩霞

很多看似不起眼的小点子、巧办法,都来自我们干部的基层实践,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个性化约定“暗号”,到制度化上门问需,社区干部在精细化服务中一点一滴建立起与群众之间的信任。沟通多了,对群众的诉求了解得更加充分,服务也更有针对性。这两天,大扫除保洁队来到了王海桂和崔梅青夫妇家。

白银区四龙路街道居民 崔梅青

一个月光他们打扫卫生来三趟,有时候四趟。他们过来给我打扫卫生、收拾屋子,给老头理发、给我剪头发,各种服务都挺好的。

有老人生病,社区就帮忙买药;有老人理发不方便,社区就联系志愿者上门;老人们没地方吃饭,赶年前社区餐厅就紧锣密鼓地开起来了。

白银区四龙路街道居民 闫桂荣

我吃着可热乎了,挺可口的,荤素搭配营养都挺好的。可方便了,坐车就来了。

白银区四龙路街道社区餐厅负责人 郑伟

我们把这个地方作为白银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集中加工制餐店,保障老人的一日三餐,更好地为老人提供精准的服务。

基层治理如何创新?大到出台一项制度规章,小到和老人约定一个暗号,答案贯穿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细微处。基层治理,抓小才能抓好。

白银区四龙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主任 周彩霞

四龙路街道以‘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为抓手,持续强化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以社区为阵地,全力做到居家养老全覆盖,通过网格员走访,根据老人诉求制定服务方案,实施精准服务,打造‘没有院墙的养老院’。

记者手记

以爱连心,像“早看窗帘晚看灯”这样的温暖呵护在四龙路街道还有很多,也正因为如此,社区逐渐变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这个春节,前不久揭牌使用的占地150平的国有企业退休职工活动中心贴上了“福”字。对这个大家庭来说,新的一年,充满新的希望,大家携手向未来。


▌记者:许 倩 关 键 裴丽静 苏黎明
▌编辑:李玲燕
▌责任编辑:郭旭欣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分享请注明出处
投稿:baiyinxinmeiti@163.com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白银新闻
聚焦白银新闻 关注百姓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