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 议 方 法
01
点击首页下方菜单栏
参与评议
↓↓↓↓↓
02
03
一起来看看
他的好人事迹
谭绍康,男,1943年4月生,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溪丘湾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退休职工。在职22年,他把一个乡镇文化站办得风生水起;退休20年,他痴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谭绍康曾获湖北省优秀文化站长、湖北省优秀文化志愿者、“湖北好人”等荣誉。
组建队伍创新传承巴东堂戏
在神农溪岸边长大的谭绍康,从小耳濡目染,堂戏、皮影戏成为他儿时最喜欢的娱乐活动。1983年,任巴东县溪丘湾文化站站长后,面对当时处境濒危的巴东民俗文化,便着手组建堂戏队、皮影演出队,走遍了神农溪流域的每一个寨子为老百姓演出。到2017年,共组建了25支巴东堂戏、皮影戏演出队,以及由148名艺人领头的168支民间花灯表演队,累计在村院屋场及邻县乡村演出超过2.8万场。
谭绍康还在传承中不断改革创新,改黑白皮影为彩色,梳理改变传统剧目,与时俱进编演现代戏,创作了《雷家院子》《农家乐》等多个大众化、时代化堂戏新曲目,他还组织编写了《巴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手册》,深入中小学校辅导学生排练巴东堂戏与民间歌舞,赢得了乡亲们的广泛赞誉。
在文化站近20年的时间里,谭绍康搜集整理出80多个堂戏剧本,堂戏演出队也遍地开花,巴东堂戏一时名噪四方。经过不懈的努力,溪丘湾乡文化站荣获全省特级文化站称号,巴东堂戏也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300万字手写文稿 记录文化精髓
2004年,谭绍康从文化站退休,但他决定继续投身于文化传承事业,让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随后的20年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濒临失传的乡土文化挖掘工作中,特别是用了6年的时间,踏遍了神农溪的每一寸土地,寻访并请教了众多的民间艺人。通过不懈的努力,他搜集并整理了693首山民歌、122种婚丧歌、55个堂戏剧目,以及多种类型的音乐唱腔。在此基础上,他精心撰写并出版了《呼唤神农溪》《梦唤神农溪》《召唤神农溪》三部重要作品,共计3000多页稿纸,300余万字篇幅,全部由谭绍康手写完成,一字一句都凝聚了他的心血与汗水。
尽管谭绍康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他对家人却充满了愧疚。由于工作繁忙,他错过了许多与家人共度的重要时刻。然而,即便如此,他依然无怨无悔地走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文化的热爱与坚守。
21万公里辗转奔波 传习非遗艺术
谭绍康教学生学习堂戏
多年来,谭绍康的足迹遍布长江两岸,从东边的宜昌地区秭归和兴山,到西边的鄂渝跨省边界,再到北边的神农架林区和南边的恩施州城,他行走了21万多公里,只为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005年,谭绍康前往重庆市巫山县,成功抢救了邓家乡遗失多年的“踩堂戏”,并协助建立了保护基地。2013年,他又来到沙洋县三峡移民村,传承巴东堂戏和民俗歌舞,让土家文化得以走出大山。2015年,他受邀前往神农架林区,编写堂戏曲谱和伴奏音乐。在武陵山区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创建中,他更是为传承基地提供辅导,并参与编著了多部重要文化著作。
谭绍康深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他表示:“这是先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的根和魂。我将把对文化的敬业奉献精神进行到底,深山‘守艺’、抢救文化。”他形容自己就像一株“灯芯草”,只要生命还在延续,就会为文化事业多干一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文化的热爱与坚守。
推荐心中的平民英雄
你的意见很重要
快来参与!
🌊总编 | 余建军
🍮主编 | 邓 婕
🍍编 审 | 万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