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泥土的芬芳 他手写百万字传承民族民间文化

旅行   2024-10-23 15:10   湖北  

金秋,走进巴东县溪丘湾乡白杨坪村,悠扬的二胡旋律回荡在院落和田野,忙活的村民不时放下锄头,摇着草帽,听上一段熟悉的堂戏《山伯访友》。

谭绍康在翻阅出版书籍《梦唤神农溪》


循声望去,溪丘湾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退休老师谭绍康正在演奏二胡,旁边小桌上摆放着堂戏曲谱手稿,上面有红、黑两种修改笔迹。虽已年过八旬,他依然精神矍铄,沉浸在美妙的乐曲声中……


唤醒沉睡的文化

今年5月,谭绍康获得由湖北省文明办表彰的“湖北好人”荣誉称号。


当消息传开时

谭绍康眼噙泪花

微笑着说

“我只做了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应该做的事!”


谭绍康曾行医5年,当过8年民办教师,做过2年农村电影放映员。1982年,经当地考核,被聘用为“亦工亦农”文化干部。1983年,接任巴东县原平阳坝乡中心文化站站长。从此,谭绍康便走上基层文化工作岗位,一干就是40年。


巴东地处三峡,千百年来,人们的繁衍生息在这里积淀了深厚的文化资源,遗存的民族民间戏曲、诗歌百种。其堂戏、皮影戏、薅草锣鼓……这些都是谭绍康儿时最深的记忆,他从小就被这些声音滋润着。但随着现代都市文化的兴起,这些戏曲在人们的生活中已渐行渐远。


如何让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活”起来?

谭绍康琢磨着

于是,他开始争取政府支持

筹建堂戏、皮影戏演出队伍


谭绍康(右一)在指导学员堂戏表演


筹建之初,谭绍康走遍乡里,向老艺人拜师学艺,把演出队伍安排到自己家里,请老艺人到家里来指导编排节目。当堂戏《山伯访友》《海棠花》等节目登上舞台时,村民们直呼:“咱们的土戏看得真过瘾。”


在谭绍康的不懈努力下,几乎销声匿迹的堂戏、皮影戏又回到了乡亲们的视野。同时,谭绍康对堂戏、皮影戏进行改革创新,改黑白皮影为彩色,把堂戏单一的音乐旋律伴奏变为和声伴奏。他紧扣时代主旋律,改编传统堂戏剧目,创作《雷家院子》《农家乐》等堂戏新曲目。四十多年里,谭绍康共组织堂戏、皮影戏、民间花灯表演队180支,3000多人参与演出。


正是他的执着与坚守,2007年他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溪丘湾乡在1995年、2007年两次被省命名为“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9年,更是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行遍万里的脚步


有人说,谭绍康书写了

巴东民族民间文化的传奇!


2004年,谭绍康退休了。但他骨子里始终流淌着“文化的血液”,与巴东民族民间文化总有一种割舍不了的情。他说:“祖辈们留给我们这些民族民间文化都是宝贝!”


他‌希冀这些民族民间文化能世代弘扬和传承。在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支持下,2004年6月,谭绍康开始沿着长江、神农溪流域,挖掘、整理散布在民间的山民歌、婚嫁歌、丧歌和堂戏、皮影戏等剧目。


由于很多山民歌几乎失传

收集、整理难度很大

但谭绍康依然坚定地踏上收集之路

……


2008年7月,谭绍康无意间听说溪丘湾乡麦丰湾村80多岁的胡老先生会唱山民歌。他丝毫没有犹豫,冒着大雨找到老人家里。当这位老人看到浑身湿透的谭绍康时,内心充满钦佩。虽然吐字不清,但一连唱了十余首《油菜开花黄》《送郎》等山民歌。临走时,谭绍康紧紧握住老人的手说:“您真是我们的活宝贝啊!”


虽然这位老人已经离开了我们,但在谭绍康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至今回忆起来,谭绍康依然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场景和老人的唱腔。或许他从未想过还会有人来听这些古旧的山民歌,更没有想过他就是一位“唱者”。


谭绍康(右一)在民间搜集《堂戏》等曲谱


谭绍康用六年时间,行走两万公里乡村小道,走遍长江、神农溪流域的村村寨寨,挖掘和整理巴东民族民间文化。由于不会使用电脑,手写稿纸3000多页,近100万字。导致手指起茧变形,眼睛视物不清。但他克服重重困难,搜集整理山民歌693首、婚嫁歌10种、丧歌123种、堂戏剧目55个,以及各类音乐唱腔。


当年,由谭绍康收集整理的《呼唤神农溪》正式公开出版,这部共计100余万字的作品,有词章、有曲谱,对研究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古稀之年的谭绍康依然在继续着他的追求,继续着他那永恒的守望。2012年,谭绍康开始搜集、整理巴东人物、地方、风俗、动物、植物传说和生活、笑话、诗联等10多类、560多个民间故事,历时3年时间,撰写文稿46万字,出版极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民间故事书籍——《梦唤神农溪》。


对民族民间文化执着追求的脚步丝毫没有停歇。2015年,72岁的谭绍康又开始搜集、整理流传在巴东的民间谚语、歇后语、谜语,撰写文稿40多万字,挖掘整理民间谚语6000多条、歇后语4000多条、谜语2000多个,出版书籍《召唤神农溪》。


唱响民间的声音


人生哪有没得遗憾!

回望几十年来的文艺之路

谭绍康内心总有些许遗憾

让他充满内疚和叹息


父亲辞世未能送终;老伴儿患病无法陪伴;儿子结婚没能在场……尤其是让谭绍康老师终生愧疚的是2018年,全县正在举办文化活动展演,谭绍康老师受邀参加为节目表演进行指导。老伴在家中突发疾病离世。接到邻居的电话后,这才知道相濡以沫50多年的老伴离他而去,连最后一面也未能见上。


百姓观看《堂戏》表演


“结伴五十年,吃了不少苦。过去艰苦年代,她从来都是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有点好的都是留给我和儿女们。”


每当想起老伴儿

谭绍康总是声音哽咽,满眼泪花


在儿子谭玉鑫的记忆中,父亲与家人团聚最多的时间就是过年能在家里呆几天,其余300多天很难见到父亲,只知道父亲不是在基地收徒授艺,就是在走村串寨收集民间文化。


40多年来,谭绍康培养民间艺人1000多人,他让堂戏、皮影戏等民间文化走进了校园、走出了峡江,走上了武汉等都市的舞台,先后培养省级、州级、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8人。


今年62岁的谭大翠年轻时跟着谭绍康学唱堂戏、山民歌、连响等土家歌舞,参演谭绍康编排的堂戏200多场次。2022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我们不仅要自己会唱会跳,还要教更多的人跟着我们学唱学跳。”


谭绍康叮嘱着每一位学员

要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

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谭绍康传授二胡演奏


记着谭绍康的深情话语,谭大翠先后在巴东县沿渡河、溪丘湾、官渡口等乡镇和神农架林区传承巴东堂戏200多人,跟随谭绍康把巴东堂戏带到了恩施、来凤以及武汉等地。


51岁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许艺才,从19岁开始跟着谭绍康学唱堂戏、皮影戏。凭着精湛的演技,将巴东堂戏、皮影戏等非遗节目搬进了恩施女儿城。如今,在恩施女儿城,许艺才和团队经常会表演巴东堂戏和皮影戏,来自国内外游客都会慕名前来观看。7年时间,巴东堂戏、皮影戏在恩施女儿城上演1000余场,吸引国内外游客观看达100多万人次。


谭绍康是一名土家歌者

更是一名土家舞者!

他用生命延续着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命

让民族民间文化

在新时代焕发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为广大人民群众献上最精美的文化大餐!




🌊总编 | 余建军


🍮主编 | 邓  婕


🍍编 审 | 万晓丽


文旅巴东
宣传推介巴东旅游,让更多人知道巴东、了解巴东、来巴东旅游。投稿邮箱2085140085@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