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再次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有能力的国家应该怎么做。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主的救援队伍在一个小时内就出动了。地震发生在海拔4000米的地方,告诉我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有能力、有意愿拯救人民的生命?”
这是近日在国外社交平台上,一位网友对中国日喀则地震救援的反馈,也是任何对西藏没有偏见、心系灾区民众的人们的真实感受。
▲外国网友在社交网站上对中国地震救灾的评论。(图片来源:环球网)
地震发生后,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第一时间火速行动,全国各路救援力量日夜兼程奔赴灾区开展抢险救援,企业、个人纷纷捐款捐物,努力帮助灾区群众战胜困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一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的传统美德早已铭刻在中华儿女的骨血中,哪怕路途遥远,哪怕隆冬高寒。
目前,地震灾区救援工作已转入安置救助及恢复重建。截至1月19日8时,累计搭建板房11145套,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物资供应充足,各方力量全力以赴保障受灾群众温暖过冬。
西藏地震救灾的“中国速度”和“中国温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体现,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的合力奔赴,有力击碎了美西方反华势力炮制的种种“人权”谎言和对中国治藏成就的诋毁。
▲1月9日,在定日县长所乡古荣村安置点,受灾群众感谢西藏军区陆军某部队卫生员的医疗救治。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 摄
01
西藏日喀则地震救援,
升级版“中国速度”从何而来?
此次日喀则地震救援行动如此快速,离不开西藏完备的基础设施。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条条纵横在雪域高原的道路,不仅为高效救援和受灾群众转送治疗发挥了关键作用,还成为抚慰灾民心灵的暖心通道。
▲救援队伍行驶在畅通无阻的公路上,奔赴灾区。(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从1954年川藏、青藏公路建成,到今天雪域高原上12万多公里的公路四通八达。截至2023年年底,西藏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公路通达率均为100%。
建的是公路,连的是民心。跨越雪域高原的每一条道路,连接的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是中华民族的命运与情感。如今进藏公路不单纯是交通线,更是希望、发展和繁荣之路。
▲西藏山南隆子县的一段公路。中新网记者 江飞波 摄
这些道路不仅缩短了西藏与内地的空间距离,同时也拉近了各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和情感。
地震发生后,临近省市汉族、藏族、回族、东乡族、保安族、维吾尔族等各族同胞快速前往灾区协助救援:为受灾群众送上热气腾腾面条的“回族拉面哥”,为灾区做抓饭的“维吾尔族小哥”,千里驰援的“汉族大叔”……
手足情深、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在这一刻,无比具象化。
▲震区现场的拉面摊。(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通过条条大路,青稞制成的食品、牦牛肉干等进入内地超市,而藏香、唐卡、藏毯等传统手工艺品,更是作为展示西藏文化魅力的重要名片走入千万家庭,远销世界各地,促进了西藏经济文化的快发展。
物流网络优化不断助力西藏产品外销的同时,也让内地最新的电子产品、家电商品、特产果蔬等源源不断地进入西藏各地,丰富藏族同胞的日常生活。
2024年1—11月,西藏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完成18,530.07万件,同比增长5.97%;快递业务量完成2739.94万件,同比增长24.29%。
▲西藏山南市加查县实现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全覆盖。(图片来源:加查县人民政府网)
内通外联的公路,承载的不仅是货物,更是希望与梦想。党和国家以路为笔,以发展为墨,绘就了一幅民族团结的新图景。
02
事实胜于雄辩,真实西藏不容抹黑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西藏各族人民是中华民族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一史实、事实不容辩驳。
然而,一直以来,美西方反华势力打着“人权”的幌子,不断炮制所谓的“西藏人权问题”等弥天大谎,故意误导国际舆论,质疑西藏发展与建设成效。
▲救援人员为受灾群众搭建帐篷。(图片来源:人民网)
事实胜于雄辩。本次发生地震的定日县位于珠穆朗玛峰脚下,县域平均海拔约4500米。虽然高海拔、寒冬低温,加上地区偏远等因素对救援挑战很大,但是这并未影响救援和安置工作,国家救援力量第一时间就赶赴灾区展开救援。
震后不到10分钟,救援飞机已经抵达灾区;不到半小时,救援搜救工作已在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全面展开;不到24小时,灾区道路、供电、网络就开始恢复,受灾群众基本住进防寒保暖的帐篷,并吃到热气腾腾的三餐。
▲子弟兵为受灾群众分发早餐。人民网记者 郝洁 摄
救灾过程中,各民族的救援人员和志愿者不分彼此,同甘共苦,展现了“生死与共”“守望相助”、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充分表明西藏的民族团结坚如磐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有着牢固的群众基础。
▲在拉孜县县城,拉曲闲谈茶馆为受灾群众和过往路人免费提供藏面、甜茶和肉饼。(图片来源:西藏日报)
灾后安置工作也充分展现了对藏族同胞多元文化的尊重。在定日县受灾僧尼安置点,救援队伍于当天准备好了蔬菜、糌粑,酥油以及做饭的厨具等日常生活基本物资和设备。
定日县佛教协会组织僧尼对震中不幸遇难的逝者开展超度等宗教服务,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灵上的慰藉,发挥宗教界的积极作用。
“我们按照传统习俗为遇难者进行了丧葬仪式,并及时抚慰家属。对于生者,我们给予他们安慰与鼓励,告诉他们对未来的生活要有信心,在生活保障方面也不需要担心,党和政府一定会关心和帮助我们。”森嘎曲德寺负责僧人土登说。
▲在定日县长所乡森噶曲德寺管委会旁的临时安置点,僧尼已经住进了抗震和保温性能更好的移动板房。(图片来源:环球网)
任何对西藏没有偏见的人都不难发现,此次快速有序、有效救援行动背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藏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西藏经济发展达到相当物质水平在提供支撑,是各民族不分彼此、团结互助的“中华一家亲”的磅礴力量。
这就是西藏,中国的西藏,真实的西藏。
▲1月17日,定日县长所乡嘎旦村受灾群众为踏上归程的西藏军区某部官兵敬献哈达,官兵向群众敬礼。(图片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简介:马少卿,西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啸、徐丹,西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
西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
投稿邮箱:xzmzwxxz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