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 赶交流
时事
2024-11-26 22:11
内蒙古
在那个车马邮件都慢的年代,赶交流是一种仪式,一种对丰收的庆祝,一种对文化的传承,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它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集会,而是鄂尔多斯人心中的一份期待,一份记忆,一份情感的寄托。 我记得,交流会的日子总是那么令人期待。村里乡里的小交流会虽然短暂,却也热闹非凡,但最让人心潮澎湃的,还是树林召镇的交流会。那是一场为期十天的盛会,从八月十日至十九日,正是瓜果蔬菜等农产品丰收的季节,也是戏班子最活跃的时候。 山西晋剧班子的表演是交流会的灵魂。《打金枝》《穆桂英挂帅》《午门斩子》《打宫门》等名戏轮番上演,名角王爱爱、宋转转的登台更是让戏迷们如痴如醉。我那时还是个青涩的少年,从马场壕乡三眼井村出发,穿上节日的盛装,满怀激动地乘坐班车前往树林召镇。一路上,心中充满了对交流会的憧憬和对戏曲的向往。 交流会的热闹不仅仅在于戏曲,马戏、杂技、歌舞,各种表演让人目不暇接,商贩们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那是一种怎样的热闹啊,仿佛整个小镇都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孩子们追逐嬉戏,大人们谈笑风生,老人们悠闲地坐在戏台下,享受着这份难得的闲暇。 那时的交流会,商贩们摆出各式各样的商品,从新鲜的农产品到手工制作的工艺品,从美味的小吃到实用的日用品,应有尽有。人们在交流会上不仅能买到心仪的物品,更能感受到那份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和温暖。父母在交流会上卖过月饼和擦粉,那时交流会就在我家门前,看戏的人就来我家买月饼、汽水,吃擦粉。月饼是自家用面粉、糖和各种果仁精心制作的,每一块都包含着家的味道和节日的祝福。擦粉则是用绿豆或红薯粉制成的凉粉,清凉解暑,是夏日里的一道美味。每当戏班子的锣鼓声响起,我家的小摊前就会围满人,大家边看戏边品尝着美食,那种热闹和欢乐的氛围,至今回想起来仍让人心潮澎湃。 常记得,我在家乡三眼井交流会上卖过冰棍。那时,我骑着摩托车从树林召镇里驮上冰棍,三个小时的路程才能到达三眼井。一根冰棍从树林召4分钱提上,回去卖一毛钱,一箱冰棍赚十几元,一路辛苦。但那份辛苦背后,是对生活的一种执着和对未来的一种期待。每当我看到人们在炎热的夏日里,从我手中接过冰棍,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时,所有的疲惫都化为了值得。 我赶交流最多的地方是盐店的物资交流会,常记得随母亲、姐姐、妹妹住在召沟村树塔社去盐店赶交流的情景。上午把驴放好,顺便在山沟地畔挽一蛇皮袋草,以便驴在交流会场吃,姥姥炒上几锅葵花,装在布袋子里。吃罢中午饭,我们套上驴车,一家便出发了,我驾着驴,姥爷坐在车辕上,姥姥和母亲坐在车厢里,姐姐和妹妹坐在车尾,我们谈笑风生,拉着家长里短。大舅也赶着骡车走开了,我们浩浩荡荡的从树塔社赶到了盐店交流会场。只见会场横七竖八地停满了赶车的,人头攒动,好不热闹。我们好不容易找了一块空隙处,卸了牲畜,给喂上了草。姥爷提了马夹,坐在了会场人流密集处,喊叫开来:“葵花!卖葵花了!树塔的大瓜子,好吃的五香瓜子,不好吃不要钱。”姐姐领着妹妹逛服装摊,选她们喜爱的衣服,妈妈领着姥姥去凉粉摊子,吃上了粉皮,我转了一圈地摊市场,买了一把水枪,见了小伙伴吧嗒吧嗒一顿猛挤。我们在交流会上还看了精彩的马戏,在人群中跑着玩着,好不开心。 我怀念儿时的交流会,怀念那份纯真的快乐,那份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交流。那时的我们,没有手机,没有网络,却有着最真诚的交流和最纯粹的快乐。我们在交流会上分享着彼此的故事,交流着彼此的情感,那份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任何现代科技都无法替代的。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