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食是北方人的偏爱,以至于常有人调侃“早上面、中午面、晚上面对面。”
去年我与一老友晚归,他提出汤汤水水吃一碗面,我推荐去我经常去的一个面馆,他却说街上有个十年老店,店里刀拔荞面一绝,每天都客满盈门。我纳闷在小镇生活三十多年也不知道其所在,很不服气地相随到了他说的面馆。
面馆厨房透明玻璃后一个胖乎乎的擀面师傅,掷案有声地擀着面,不一会儿他操起一把两头带把儿的长刀,刀稍比巴掌宽,长度和军刺差不多长,双手用刀下压,先纵向切开面,同时迅速横向拨出一根根面条,如此循环往复,整套动作如行云流水一般。锅盖大的一张面片,顷刻之间支离成无数根面条,像游鱼入海,在开锅水中翻滚。
刀拔荞面作为民间小吃,名称究竟是刀“拔”还是刀“拨”估计当初发明这一小吃的人也没想到这么多。“拔”和“拨”在汉语中是形近字,使用时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拔”的读音是bá,“拔”字由提手旁和“犮”(bó)组成,本义是抽出来,如拔草、拔牙、拔苗助长。“拔”通常还表示拉出、抽出的动作,也可以表示选取、提升之义,如选拔人才;“拨”的读音是bō,“拨”字由提手旁和“发”组成,本义是用手指或棍棒等推动或挑动,表示治理、拨开的意思,如拨动琴弦、拨云见日、拨乱反正,还可以表示分给、发放,如拨款、拨付。拔荞麦按做面的动作字义应为拨,按现在口语称呼的发音应为拔,而陕西人称这一小吃为剁荞面。
从进入面馆,到抹嘴走人,玻璃窗后的微胖师傅,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一直低头弓身起劲儿擀面,提压推拉,双臂力道充足。店内只有一个前台服务员穿梭于呲啦有声的食客之间,点餐上面、摆台清洁如蜻蜓戏水一般,动作自如。肉臊子的香味满屋弥漫,许多食客们吃得汗流不止。
老友说那个擀面师傅就是本店老板,坚持十几年自己擀面开馆,我俩各吃了一大碗刀拔荞麦面。面条筋道细滑、原味留香,关键肉臊子的肉丁大小匀称、肥而不腻,肉臊子的紧致颗粒感和面条的柔韧顺滑结合得天衣无缝。出店回过头看这个铺面,平平淡淡,很不起眼,常会被路人忽略。
▼
更多新闻,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