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维章,历史学博士,教授。202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学校省级精品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负责人,学校优势学科“文物与博物馆学”之“文化遗产调查与保护”方向学术带头人,2012年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了终身学习和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性。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高校教师,公维章始终将这一要求铭记于心,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本科教学,将科研心得和成果融入教学内容,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跨界整合能力、创新能力,提升教学质量。自进入泰山学院以来,他便将区域佛教研究作为自己的核心方向,不断取得研究成果,成功申报课题,并将这些成果反哺于教学之中,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和谐共生。
硕博阶段对于学术研究者而言至关重要。公维章在硕士阶段,便在导师的指导下,以《元明清时期的河西佛教》为题,深入收集了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的元明清佛教史籍、佛教石窟与地方志资料,初步掌握了区域佛教研究的基本路径。进入博士阶段,他的博士论文《敦煌莫高窟第148窟研究》更是开启了国内对敦煌代表性原创洞窟个案研究的先河,为他后续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段经历使他能够在离开敦煌后,依然能够游刃有余地从事山东佛教刻经、石窟摩崖造像以及山东佛教史的研究。
公维章深知科研规划的重要性。自2003年进入泰山学院后,他便将山东区域佛教研究作为自己的学术科研目标,并制定了详细的科研规划。从抄录山东地方志佛教资料、调查佛教石窟及相关内典资料开始,他逐步将科研目标分解为山东佛教石窟调查与研究、山东佛教石经调查与研究等具体项目,并最终指向学术总目标《山东佛教史》(四卷本)。在这一规划的指引下,他成功申报了多项省部级和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山东佛教石窟、摩崖造像调查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夏元明清时期的敦煌佛教》、教育部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泰山地区佛教造像研究》以及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山东佛教石经收集、整理与研究》等。这些项目的成功申报和顺利结项,不仅提振了他的学术信心,也为他的科研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维章始终认为,科研应该反哺教学,服务社会。在二十七年的科研生涯中,他出版3部专著,发表52篇学术论文,并将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和完善课程体系。在《中国历史文选》《山东佛教石窟寺考古》《泰山文化专题》等课程中,他积极融入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研究方法,向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将德育纳入课堂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同时,他还积极履行自己作为民主党派成员与政协委员的职责,围绕泰安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撰写提案,先后提交了《关于加强泰安市文物保护工作,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建议》《加强泰山鬼神文化研究,科学规划开发蒿里山,扎实推进国际旅游名城建设》《关于对泰山区杨家庄七圣堂壁画进行科学保护的建议》《关于以泰山学院泰山文化研究中心为平台,加大泰山文化研究力度的建议》《关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建议》《关于加强我市古建筑保护的建议》《关于加强泰山文化研究及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建议》等多项事关泰山文化的提案,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肯定与采纳。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不舍初心得始终”。公维章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信念。他将继续坚守自己的科研初心,砥砺前行,在区域佛教研究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行,为回报学校、回报社会、回报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是他不变的追求和承诺。
来源 | 泰山学院报
美编 | 周梦瑶 责编 | 王可涵
初审 | 孙小凤 终审 | 姜晓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