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气
— 传统二十四节气 —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起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成为一条绣满基因密码的金丝带,以其无边的法力在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中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传承中华文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示“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悠久的中华文明得以生长,中华大家庭得以延续,炎黄子孙在数千年的延续的传统文化中得到了传统的博大精深的文化熏陶。
节气的由来
传统二十四节气
大家知道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吧!“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初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歌》,在这二十四节气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那就是冬至。冬至这天阳光恰好直射在地球的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开始进入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冬至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 冬至过后,各地都进入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自冬至后的第一天到开春,人们习惯数着九来衡量天气的变化“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历史渊源
冬至是一个吉日,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太阳回升,是一个太阳直射点往返循环的开始,应该庆贺。《汉书》:“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气象变化
冬至日的白昼虽短,但是冬至日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冬至之前不会很冷,因地表尚有"积热",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后。
节气传统习俗
传统二十四节气
冬至大如年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吃饺子
在中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传说东汉时候,有个名医叫张仲景,因为他的医术高明,经他诊治后,都能药到病除。所以人们都尊称他为“医圣”。张仲景在长沙做官,那年退休回乡,正值隆冬,一路上寒风刺骨,雪花飘扬。他看到那些为了生活忙碌的人衣裳单薄,不少人连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难受。张仲景回到家后,心里总惦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人们,于是他让他的弟子们在南阳找了一块空地搭上了一个棚子,架上了一口大锅,大羊肉、辣椒等食物以及一些驱寒的药材一起放在大锅里熬煮,等羊肉、辣椒、药物煮好后,就将它们全部捞出来切碎,然后用面皮包成一只只耳朵形状的疙瘩,再放在锅里煮。到冬至给冻伤的人吃。张仲景把这种治冻伤的药叫做“祛寒娇耳汤”,吃过这种“祛寒娇耳汤”的人只觉得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冻伤都治好了。过了好多年,张仲景离开了人世,人们为了纪念他,每逢冬至,都会熬“祛寒娇耳汤”。但是,渐渐地,“祛寒娇耳汤”成为了人们口中所说的饺子。有这样的俗语“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冬至饺子夏至面。一碗祛寒娇耳汤,合家团圆暖洋洋。”
浓情节气品冬至
传统二十四节气
12月21日是传统节日冬至,“冬至到,吃水饺”是中国传统习俗。冬至这一天,为了让队员们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历城区鲍山学校五(3)中队举行了“冬至包饺子”实践活动。队员们和家人一起共同欢度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饺子香满屋
窗外寒气袭人,屋内暖意浓浓。冬至时节同学们纷纷在家包起了饺子,和面、擀皮、包馅,娴熟极了。
队员们在家长的帮助下认认真真的干起来,看他们有的擀饺子皮,有的包饺子,忙的不亦乐乎!
和家人们的默契配合,让饺子不仅包进了美味,更包进了亲情与温暖。
一盘盘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饺子端上了桌。队员们不仅尝到了劳动所得的快乐与幸福,也为自己在寒冬中找寻了一份温暖。
冬至节气
二十四节气——冬至
供稿:五(3)中队
辅导员:曹花老师
初审:张慧
终审:康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