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救了19条人命,谁来我的命?”2004年,一男子跳入冰冷的池塘中,救上来19条人命,因实在没钱治病写求助信,19人竟无一人前来探望。
让我们回到那个改变金有树命运的日子。2004年10月23日,重庆开县的早晨还笼罩在秋日的薄雾中。9点刚过,一声巨响打破了宁静。一辆载满乘客的货车突然爆炸,失控的车辆摇摇晃晃地冲进了路边的鱼塘,瞬间没入了长满浮萍的水面。
正在附近干活的金有树听到爆炸声,立即跑向事故现场。他看到水面上浮现出几个挣扎的人影,没有丝毫犹豫,金有树纵身跳入冰冷的池塘。
"救命啊!救命啊!"水中传来此起彼伏的呼救声。
金有树奋力游向最近的一个人,将他托出水面,然后快速游回岸边。不等喘口气,他又转身跳入水中。一次又一次,金有树在冰冷的池水中穿梭,将一个又一个生命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再坚持一下,马上就到岸边了!"金有树一边安慰着怀中惊恐的乘客,一边奋力向岸边游去。
整整两个小时,金有树在水中往返了十几次。当最后一名乘客被救上岸时,金有树已经精疲力尽,浑身发抖。但看到19条生命得救,他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然而,命运的玩笑就此开始。
救人的第二天早晨,因为在冰冷的水中浸泡太久,又不慎呛水,金有树的咳血症状加重,还出现了低烧。
"没事的,休息几天就好了。"金有树安慰着担心的家人,却不知道这只是噩梦的开始。
2005年1月19日,金有树终于在家人的坚持下去医院做了全面检查。结果令所有人都震惊:肺结核和血气胸。医生告诉他,必须立即住院治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手术费需要四万元,对于一个靠打零工维生的农民工家庭来说,这是一个天文数字。金有树的妻子哭着说:"家里连两千块都拿不出来,怎么办啊?"
起初,金有树并不想求助。他认为自己的病和救人并没有必然联系,不应该麻烦别人。但在家人的劝说下,他终于决定写信求助。
"我相信,我救了别人,别人也会救我。"金有树天真地说。
2005年2月14日,本该是充满爱意的日子,金有树却躺在病床上,委托家人向镇政府和交通汽车运输总公司写了求助信。然而,日复一日过去了,求助信如同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音。
不死心的金有树又向开县县政府递交了一份求助信。他在信中写道:"我不后悔救人,但现在我也需要帮助。我相信政府和那些我救过的人不会袖手旁观。"
然而,现实再次给了金有树沉重的一击。求助信石沉大海,19个被救者中竟无一人前来探望。曾经被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生命,似乎已经忘记了那个冰冷池塘中的英雄。
3月1日,由于无力支付医疗费用,金有树不得不离开医院。回到家中的他,咳血症状越来越严重,整个人日渐消瘦。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希望已经渺茫时,命运又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3月9日,县政府终于对金有树的求助作出了回应。他们研究决定,免除金有树的一切医疗费用,并要求立即送他进院治疗。
然而,这个决定来得太晚了。
第二天,当政府干部赶到金有树家中时,迎接他们的是一个冰冷的事实:金有树已经离世,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第三天,
这个曾经在冰冷池塘中奋不顾身救人的英雄,最终却没能等到社会的援手。他的离去,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金有树的故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一个救了19条生命的英雄,最后却得不到及时的救助?我们的社会制度是否存在漏洞?我们每个人的良知是否已经麻木?
这个故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它提醒我们,英雄不应该只存在于危难时刻,更应该在平凡的日子里得到尊重和关爱。它也让我们反思,在这个日益发展的社会中,我们是否忽视了最基本的人性关怀?
金有树的离去,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悲伤,更是一个沉重的社会课题:如何建立一个更加公正、更有人情味的社会救助体系?如何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都能得到及时的援手?
或许,这就是金有树用生命给我们上的最后一课。让我们铭记这个普通而又伟大的英雄,并努力创造一个不会让金有树悲剧重演的社会。因为,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珍惜,每一个英雄都应该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