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重温小学时光
文摘
2024-11-10 00:00
海南
女儿一直很想知道我曾经上小学的学校在哪里,因为从小到大经常听我说在很远的地方,她总有些不大相信,也许是时代不同,经历也不一样,她在外面上的小学,离家很远是正常的,因为都是校车接送,早去晚归,所以她总认为能走着去,而且中午还需要回家吃饭的地方能有多远呢?
为了满足她的好奇心,今年元宵节回老家的时候,我就带着她沿着我四十多年前上学的路,重温了一遍小学时光。
我家在东头,屋子的东墙外就是一条巷子,巷子里住了很多人家,我和小伙伴们那时一般都喜欢从巷子后门出去上公路,下个坡直接就过了村子,这样走最近,不用走村里面,要绕几个弯,才能穿过去;而且后面是新修的公路,路面平平整整的,铺着沙子,下雨也没有多少泥巴,不会像村里深一脚浅一脚的,到处是水坑。但是如果没有伴儿,我自己一个人走的时候是不敢走后面的,因为后山是坟山,当时为了修公路,挖了山脚的同时也挖了那里的坟,尽管坟里面的遗骸都提前迁走了,但路边的崖壁上几个很深的生基洞,却明晃晃的留在原地,一目了然,一个人走在那里总有些毛骨悚然的感觉。
现在巷子里住的人都搬去公路边盖房子,巷子早已塌了,后门那里也堵了,走不过去,所以我便带着女儿从西头的老门套子进去,打算从塆中间穿过去,可是当我们走进老门套子里面时,才发现以前可以穿行的几个院子,都是墙倒壁塌的,残破不全的院门上,挂着锈迹斑斑的锁,感觉风一吹就倒了,我们不敢靠近,只好从倒塌的墙头翻过去,顺着后坡又回到了公路上。
曾经的的新公路早就不像公路了,到处坑坑洼洼,不说走车,人走都得小心翼翼的,路边被一些勤快的人挖成了菜地,路也变窄了。
后公路的坡不算陡,但有些长,那些年每到冬天下雪的时候,坡的两头都是严重堵车的地方。我们高一脚低一脚的下到坡底的平路,路边和旁边的田埂之间是很深很宽的排水沟,以前水沟里的水很清,时常可见成群的小鱼小虾在游,但这些我们都不感兴趣,最喜欢的就是找棍子挖水沟里野生的荸荠,尽管费尽功夫挖出的荸荠很小,而且一点甜味儿没有,也不影响我们挖的热情。
继续往北走就到了草庙墩,这里一直以来也是我们谈之色变的地方。在本地有个秀才的一首诗流传很广,其中有一句“大胜关出霸王”,听说这里就是当年的霸王拦路设卡的地方,我没有见过真的霸王,但生产队用推土机把上面推平改田的时候,我还很小,亲眼看见了土里推出的森森白骨,从那以后就对这个地方有了恐惧。而且经常听人说这个地方很邪气,老是出些莫名其妙的怪事,尽管我并没有真的碰见什么东西,也从来不敢一个人从这里走。
拐过草庙墩,就是一个池塘,我们叫它草庙塘,哪怕天气再热,我都不敢去塘边玩水,因为大人总是告诫我们说这个塘里有水猴子,会把在水边玩的人偷偷拉下去,特别是正中午的时候,它们最喜欢出来,所以我们每次中午上学走过塘边,都会离得远一点,还不停的偷偷往水里瞅几眼,想看看水猴子到底长什么样,又怕真的一不小心被它跳出来拉下去了。后来长大了再回想起来,才明白大人是骗我们的,因为这个塘跟一般村里的塘不同,塘边没有缓坡,都是吊坎子,大人怕我们玩水不小心掉下去了就很难爬起来,这里又不挨村,特别是中午,路上基本上没什么行人。
可现在走到这里时,我还以为自己产生了错觉,或者是走错了地方,路东边以前很高很高的墩子不见了,变得差不多跟公路一般平,前面那个塘也消失了,我不知道那么高的墩子去了哪里,也不知道那么深的塘是怎么消失的,估计是把墩子上的土填了塘,然后都平成了田吧!只觉得沧海桑田,变得太快。
过了草庙塘,旁边的田埂上有一个很大的土堆,以前放学的时候,我们经常在田埂上抽茅针,但却从来不敢上那个土堆,我们一直以为它是一座无主的孤坟,心里始终很敬畏,后来才听说那里是曾经的烽火台,再想到村里的那个有着武将的门当户对标识的老门楼,老门楼的户对上刻着的“光绍平原”,还有老门套子曾经的名称“牢门套子”,以及套子口现在依然可见的地磨石,让我越来越对了解大胜关的历史有了浓厚的兴趣。
几十年的沧桑变化,那个烽火台早已没有了原来高耸的样子,站在路边不仔细看都看不出来,我一直走到田里,才发现了曾经的一点痕迹。
草庙旁边的南畈,以前是住了一户人家的,现在只看到了田,完全找不到一点老房子的影子。
昔日最红火的红砖窑厂,带动了附近多少人的生计啊!挖土的、做砖的、烧窑的、拉砖的……,每天厂上都是汗流浃背、忙忙碌碌的人,远远都能听见机器声、吆喝声……,可现在这里却安安静静,高高的烟囱也不见了影踪。
老路在松树墩和顺河店路口就与现在的新公路合在一起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顺河店路边的那口井,水很甜,井很深,水面离井口很远。我们那时上学都是在家里带一个空瓶子,在路上或学校装冷水喝,在这个井里打水的时候得用一根长线绑住瓶子慢慢的吊到井里去,才能打得到水,也经常会有线没绑紧,把瓶子掉到了井里的情况发生,我都记不清自己丢了多少个瓶子进去了。
我凭着记忆中的大概位置,和女儿在那里找了很久,一直没有找到那口井,也许是后来填平了吧,心里觉得很可惜。
顺着公路继续往前走,一直过了松树墩,远远的就看到了通往我曾经的母校——江湾小学的那条路了,多年没来,心里还很有些激动,眼前似乎出现了一群群背着书包、追逐着奔跑的小学生。
我上学的时候,学校里一到三年级是没有桌椅的,四、五年级才只有课桌,椅子自己带。我们一般都是同村的小伙伴之间商量好,一个带桌子,一个带板凳,去学校搭伙同桌。说是带桌子,其实也就是带块木板,到学校找些砖头支起来就勉强算是桌子了,还摇摇晃晃的,一点不稳。有的实在什么都没有带的,老师就看看谁的桌子长一点、宽一点,让这个同学挤在一起坐着。因为每个人带的木板长宽都不一样,凳子的高低也不同,所以教室里面的桌椅给人的感觉就是乱七八糟的。
书包也是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大部分都是简单的一块布,缝成个袋子,然后开口那里穿根绳子一束就行了,很容易破,好在那时候的书本不多,一到三年级就语文和数学两本书,书不大,纸质也不厚,再加上两个作业本、一枝铅笔,一块橡皮,都很轻。如果不到处磨的话,一个书包还是能用很久的。
快到学校的时候有一个小坡,坡的右边是一个池塘,顺着塘边的小路可以直接走到松树墩村里。塘边以前是做砖、瓦的泥场。
坡的左边是山,半山腰上的一条小路就是北边从准提庵到学校之间的路。上了坡后,路的左边是大队的砖瓦窑,这个窑比南畈的窑要早些,烧的柴火,出的是青砖黛瓦。我们下课的时候,经常喜欢去泥场玩,摘些花草树叶之类的放在做砖的盒子底下,做出来的砖上面就有很多漂亮的花纹。
现在路右边的池塘还在,过了池塘通往松树墩的那条小路完全被树林挡住了,我不知道里面还能不能走过去。
路的左边的那座山看不见了,曾经的那条小路那里也被盖了房子,估计后来学校没有了,那条路也就没什么作用了吧。
过了砖瓦窑就进学校了,校园座落在松树墩和准提庵之间的一个山凹里,三面环山,四周都不挨村,没有校门,四通八达,东、西、北边依着山建的教室,东边山坡上的梯地是学校的农场,种的应季的庄稼,还有很多梨树;中间是操场,操场的北头有一个舞台,说是舞台,从来也没有人在那里跳过舞,那时叫演戏,都是在教室里排练好后,下到村里的田间地头去表演,所以舞台只能勉强算个主席台,一般都是领操和开会以及放学整队的时候才用得上;南边是一个池塘,塘里面的水很脏,一般打扫卫生的垃圾都倒在了塘坡上。那时候的教室里、外都是土地面,不用拖地,最多就是扫地灰尘太大的时候,在塘里提桶水洒一下。
塘的东边是厕所,厕所的旁边还有几块菜园,走过菜园不远的田边有一口井,井不大,水也不是很深,还有些淡淡的泥巴味儿,我们平时在学校喝水都是拿瓶子来这里灌,还有学校饭堂的用水,也是在这里挑。
那时候学校的老师基本上都是民办教师,除了校长有时是从别的地方调过来的,一般的科任老师都是在本大队挑选的,虽说当时都没有教师资格证,但我觉得他们的教学能力一点不比我后来见过的很多有证的老师差,而且他们的责任心更是后来的很多公办老师比不了的。
我上一年级的时候,教室就在一进学校左边的第一间,也就是靠西边的第一间教室,班主任是何继梅老师,她跟我是一个塆的,还在塆里的幼儿园教过我,中等身材,微胖,齐肩的短发用卡子整齐的夹在耳后,总是笑眯眯的,一脸慈祥。
当时文革刚刚结束,我们应该是在语文课文中学语录的最后一届,下一届的教材就改版了。跟现在的教材顺序不同,我们是先学拼音,后学课文和生字,在课文中不用学的生字都是直接用拼音代替的。
何老师那时候对我们很严格,学拼音时每个拼音的发音、口型都要求我们做到位,反复练习。我到现在依然记得我最开始学的几个生字是“小、儿、口、斗、不、日、方”,第一课的课文是一首诗歌,内容是:
红小兵,斗志昂,狠狠批判四人帮。
阶级斗争永不忘,心明眼亮向前方。
学生字的时候,何老师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理解生字的意思,总是拿着很多内容相反的图片,让我们比较、区分,比喻小的和大的、儿童的和老人的、圆的和方的…_,这种让我们加深记忆的教学方法,几十年了,依然深深的刻在了我脑海里。在那个并不是很重视学习的年代,她一个民办教师能做到这样,真是太难得了。
我对第三课的感受最深,一直到现在依然记忆犹新,它的内容是:
赤脚医生好阿姨,毛主席教导记心里。
风里来,雨里去,看病认真又仔细。
一想到这篇课文,我眼前就出现了我高娘的形象。高娘是一名赤脚医生,每次到学校里给我们打预防针的时候,动作都很轻,很温柔,碰到怕痛不愿意打的孩子,就轻声细语慢慢哄着、鼓励着,还经常到每个生产队里、病人的家里帮人看病。当时大队里一共四名赤脚医生,后来精简了一半人,高娘也被精简回家了,但我们附近几个塆的妇女生孩子,依然是去找高娘接生,在那个基本上没有孕检的年代,经她手接生的都是母子(女)平安,没出现过一次意外,高娘从来没有收过人家的接生费,真的是做到了毛主席教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更是现在医务工作者的楷模。
四年级的时候,我差点辍学了。
那天,一贯老实巴交、经常被人欺负的我,又被别人无缘无故的找碴打了,我心里很难受,觉得发小们很多也是读了二、三年级之后就回家了,现在在家里放着牛,自由自在的,多好,我为什么每天起早贪黑的上学,绞尽脑汁的写作业,还要在学校里受人欺负?越想越委屈,大哭了一场之后,就收拾好书包,打算中午放学回家后就不来了。
我们中午回家吃饭是不带书包的,所以排队的时候,本来一直站在第一排的我,因为背着书包怕被老师看见当逃学,就特意躲在队伍中间,结果还是被整队的班主任石福生老师发现了,他把我留了下来,问清楚原因之后,耐心的教育开导我,让我理解读书的意义,不要轻言放弃。如果当时石老师没发现,也许我的读书生涯没等到小学毕业就结束了。
五年级的时候,我们都觉得写作文越来越难了,每次都是应付了事。那时候除了课堂上学的书本知识,我们很难接触到其它的课外读物,为了提高我们的写作兴趣,班主任刘啟胜老师为我们买了《故事会》,在班上传阅,让我们在看故事中学习写作方法、技巧。
记得有一次他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记暑假里的一件有意义的事”,我洋洋洒洒的写了不少字,用了很多好词好句,自我感觉良好,可是后来本子发下来的时候,我却发现批语是“离题了”,还没给打分数。而另一个同学的一篇作文,在我看来篇幅又短,语言也平平淡淡的,一点特色都没有,却得了高分,我很不服气,他语重心长的指导我说:你没有认真审题,我叫你写的是有意义的一件事,你看看你写的是啥?像记流水账一样的,如果我布置的题目是有意义的一天,那么你写的就是一篇不错的文章,你以为专门写的多、用词好就行了,离了题那就是华而不实。在刘老师的引导下,我慢慢的对作文越来越感兴趣,也不像开始那么怕了。
小学毕业以后,我就没有再去过江湾,加上八十年代后期,因为大队要重新拆分,从准提庵往北仍属于杨桥村,松树墩往南属于大胜村,同时在大胜关新建了一所学校,所以江湾这里原属于杨桥大队的小学,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了。
如今再回到曾经的校园,除了那个池塘仍在,完全不见了昔日的模样,教室没有了,操场变成了菜地,后山坡的梯地也变成了坟山,我和女儿顺着山边的小路慢慢走到山顶,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默默的转了一圈后,就惆怅的离开了。
说实话我那时真的不喜欢这个学校,甚至讨厌它,因为离家太远,导致我们上学、放学的路上都要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承受更多的艰辛,但我一直怀念着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人,还有我那回不去的童年。
作者:明天更好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MTEwNDMwNA==&mid=2648096424&idx=1&sn=a6174bc4e12eb529ee9c3331a4f1a109
五岳山下
分享五岳山周边宣化店、丰店、黄站、定远、卡房、苏河等地风情民俗,邮箱:dwxhgzh@163.com。
最新文章
卡房的秋天别有一番风韵
修缮普同宝塔,守护家乡之魂
文化之旅、文学之旅,鄂豫两省六县作家走进大悟、走进宣化
重温小学时光
上班的人
"一等人民英雄”陈福胜
读书托举飞天梦
“网购”呀“网购”
宣化店普同宝塔启动修复工程
罗山县党的组织(1921.7-1927.7)
从孝感“十大名菜”谈起
何光宇慧眼识英才
村庄的晚风
我不想走得太快
外来害草当数谁?一枝黄花是恶魁。
温暖的回忆与时代的感悟
席汝林剿匪
家乡的拐枣树
鄂东北独立团团长熊先春
猫和小鸟
兵家必争宣化店
黄昏的村庄
地皮菜,童年舌尖上的乡愁
大悟的两条红色旅游路线
生活多么美好
贺大悟作协换届之歌
竹竿河畔诗文乐园六周年庆
呼童早起勤劳动
从故乡借来山月
读书笔记分享(二)
《汉口协议》的签订
走进杨兵村,义诊暖人心
忆"国大"代表——罗森(四)
忆"国大"代表——罗森(三)
忆"国大"代表——罗森(二)
忆"国大"代表——罗森(一)
十一回乡记
新县乡贤胡贤锋向中原突围纪念馆捐赠珍贵革命文物
见证山乡解放
这个假期,我想起了牺牲在朝鲜的宣化先烈们
告别故乡的九月
中共鄂东北道委的重建
大悟人民的第一个国庆节
有感于农耕文化
徐德聪与五区事件
归来
宣化店风光
关于中原街——建新街路口实行暂时封闭管理的通知
生活的酸甜苦辣
李家塆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