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夏,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
这段时间都被看作为“春节”
自小年过后
大街小巷红彤彤的新年的味道渐渐浓了起来
家家户户也都在为新年做起了准备
这个期间的习俗
自然都被称之为“年俗”
年俗里
有老百姓讲不完的故事
道不完的风情!
灵蛇贺岁 恭贺新年
腊月二十七,置办春节所需物品,尤其是宁夏的农村,临近年关了,如果不亲自到集市上走一遭、转一圈、瞧一瞧、看一看、讲一讲、听一听,即使家中置办下了大鱼大肉,山珍海味,过年都是没有年味的。
宁夏人以面食为主,平日里每三五天就要发一次面、蒸一次馒头。
过年期间,要一次做出十几天吃的馒头、油饼、馓子、麻花等面食,用来招待客人。
过年当天家家户户贴春联,准备各种美食,到了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守岁,等待12点的钟声,放鞭炮,以示庆祝新年的到来,
晚上,家里的灯都要亮着,代表一年红红火火,亮亮堂堂。
大年初一,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在宁夏的西吉、海原、固原、隆德等南部山区,初一还有“迎喜神”的传统习俗。“喜神”是带给人们吉祥和欢乐的一位神祗,所以在新春第一天,人们为了讨个喜气和吉利,都要出门迎喜神。
在宁夏的很多地区一直有着正月初二回娘家的年俗。
正月初二的回娘家,是当地传统的春节礼俗,正式而隆重。首先,必须是女儿全家人一起回去,包括丈夫和孩子。其次,必须带着像样的礼品上门。另外,如果路程较远的话,女儿全家要提前上路,并在娘家留宿几日。
初三傍晚,山区农村很多人家要举行“送家神”仪式,即把除夕迎来的祖先送回。翌日,开始在村镇大戏台上唱秦腔、演大戏。
正月初五,是宁夏人非常重视的日子,民间俗称“破五”,即从除夕至初五期间的许多规矩和禁忌从初五起都被打破,一切恢复正常。
各地很多商家在初五开业,燃放炮,开门迎客,延续着古老的年俗。
初五这天,大多人家吃粉汤饺子,即用豌豆凉粉,加上土豆丁、豆腐丁、韭菜、香菜等烩出香喷喷的酸辣粉汤后,再放入煮好的水饺。这样汤汤水水,有干也有稀,吃起来十分可口。山区的一些人家则喜欢在初五这天吃“搅团”。“搅团”是山区人的美食,以荞麦面做成黏稠疙瘩状,吃时,既可直接蘸上辣椒油香醋吃,也可放入做好的臊子汤里。
在宁夏各地,有着在正月初七吃长面的传统习俗。这天,老年人要张罗着为家中的儿女们制作手工擀的长面,让全家人回来吃“拉魂面”。有的人家手擀长面,也有的买市面上加工好的机器面。而中宁、中卫地区的人们则讲究在正月初七吃当地的蒿籽长面,在和面时掺上适量用野生植物沙蒿料磨成的“蒿面子”,把面擀得像纸一样薄,切得如线一样细,讲究切面不能有断的。面煮好后,再配上香喷喷的羊肉臊子,以此为“拉魂面”,寓意长生不老、幸福长久。
灵蛇贺岁 恭贺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