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城市中的科学家故事
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近日,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精心打造的“与科学家面对面-城市自然守护者”科普微展览在上海市静安区北站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拉开帷幕。未来一个月内,展览将在该中心4楼临展厅对公众免费开放。
正值第十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本次展览以“城市自然守护者”为主题,联合来自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上海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多个从事沪上生态保护的顶尖科研团队,讲述科学家如何在城市中开展自然生态研究和保护的故事,为广大市民奉献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科普盛宴。
城市是生物多样性洼地吗?城市中人与野生动物该如何共处?如何在城市中重建野生动物栖息地?作为上海首个世界自然遗产的崇明东滩湿地,申遗成功背后又包含了多少科学家的汗水与付出?该展从“守护城市中的山川河流”“守护城市中的候鸟湿地”以及“守护城市中的乡土动物”三个不同角度,以丰富的图文展板和各色互动装置,向观众展示了真实的科学家工作现状以及最新的城市生态保护科研成果。
在展览现场,两个似曾相识的核酸检测试纸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这是上海海洋大学李晨虹教授团队开发的新型入侵物种检测试纸,过去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开展的入侵物种监测工作,如今只需将水样经过处理后滴在试纸条上即可检测出入侵物种的环境DNA,大大提高了水生入侵物种的检测效率,同时降低了检测成本和技术门槛。据悉,目前已开发针对缅甸蟒、巴西龟、齐氏罗非鱼、食蚊鱼和鳄雀鳝的现场检测试剂盒,并成功申请专利。未来也将用于公众科学项目和开展公民科普活动,提高公众对环境DNA的认识和对入侵物种的防范意识。
除了入侵物种核酸检测试纸,展览中还能见到崇明东滩鸟类研究工作中所使用的环志工具、鸟哨,水上全自动采样和水环境数据采集平台,AI猴脸识别系统以及包括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虎纹蛙在内的许多本土动物标本,让观众直呼大开眼界。
除了大科学家,展览中还展示了来自本市中小学“小小科学家”们的优秀科创成果,“空心莲子草生存能力实验调查”“城市化过程中上海甲虫种类及数量调研与多样性保护”“影响堡镇滩涂蟹类分布的因素”,这些探究课题不仅是他们对于城市自然保护的思考,也体现了他们作为未来城市主人翁的担当。
展览开幕现场还特别邀请了参与展览内容策划的科学家们与来自上海自然博物馆“青少年科学诠释者”的学生代表们开展面对面对谈,共同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全民参与的城市自然保护与生态修复工作。来自上海科技馆藏品保护研究中心的谢汉宾博士以科普微讲座的形式,向现场观众介绍了上海的野生动物资源以及科学家们开展獐、麋鹿等上海本土珍稀物种极小种群恢复工作的最新进展。
“与科学家面对面”是上海自然博物馆2017年创立的馆研合作项目品牌,至今已连续举办6年。馆方期望与科研机构、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将这一品牌打造成上海科技馆与科学家直接合作,面向公众进行科技成果科普转化的核心品牌,培养公众对自然科学的兴趣爱好,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为科学家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让科学走出实验室,走进寻常百姓家。
“青少年科学诠释者”是上海自然博物馆“馆校合作”子项目,今年是实施的第7轮。参与学生通过多样化的自然博物馆相关职业体验,亲近自然、探索自然,并在系统化的培训与项目化的学习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探究能力,最终将科学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加以诠释表达。自2018年起,该项目被纳入团市委组织的上海市“雏鹰杯”——“红领巾科创达人”挑战赛自然类版块的暑期孵化。
·END·
文/图 自博馆展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