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盛处
人间小雪
乡情地情 别致江南
在古代,小雪时节天气寒冷,人们为了抵御严寒、相互慰藉,便兴起了暖寒会。时节更替,蕴含着温暖、团结的暖寒会在山泉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延续至今,成为了乡情地情传承的重要纽带。村民朋友相聚一堂,围炉而坐,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其间,有人吟诵起“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首诗简洁而富有韵味,以最朴素的语言传达出了最真挚的情感。围炉饮酒的温暖给人以强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随后阅读推广人向大家详细讲述了江南冬日的独特韵味。江南地质丰腴而润泽,能够涵养热量,利于植物生长,即使在冬天,植被仍有绿意,呈现出独特的景致;江南冬季的另一个特点是多雨,冬雨笼罩下的江南,湿湿的青布瓦顶幽幽地冒着寒烟,营造出一种妙不可言的悠闲境界。独特的江南冬日,就像一组记忆符号,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个江南人的心中,成为他们魂牵梦萦的乡愁。
铜炉雅韵 时光之美
小雪时节,天气渐寒。大家一起把玩了古老的取暖工具,脚炉。脚炉是江阴地区结婚时的陪嫁,作为一种传统习俗,具有特殊的意义和讲究,象征着对新人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祈愿日子红红火火。脚炉曾是旧时江南一带较为普遍的用品,脚炉通常用铜制作,分炉体和炉盖两个部分,炉体一般为中空圆柱形,外侧有拎手,圆形炉盖上有许多小孔。脚炉的燃料是当时容易获取的砻糠和刚燃烧过的稻草灰烬。使用脚炉时,在炉体内先放入砻糠,再在最上面铺一层从灶膛里取来、还呈暗红色的刚燃烧过的稻草灰烬,压紧后盖盖子即可。火烫的稻草灰烬从上向下、均匀地蔓燃砻糠,持续不断地通过炉体和炉盖散发热量。
造型精美、工艺精湛的铜脚炉,带着岁月的痕迹和古朴的韵味,细节处彰显着古人的非凡智慧与独特审美。围炉取暖的画面,如同故乡暮色中的袅袅炊烟,消散在岁月长河里,却又深深烙印在游子心间,成为了乡愁的寄托和乡情地情的生动注脚。
起承转合 针织雪花
阅读之余,大家一起用棉线钩织起应景的雪花,为这个冬季增添一份独特的温暖与浪漫。洁白的毛线在大家手中穿梭,起承转合间,一片片精致的雪花便钩织完成了。无论是经验丰富的钩织高手,还是初次尝试的新手,都沉浸在这充满趣味的创作之中。钩织过程中,村民朋友们相互交流钩织技巧,分享生活趣事,其乐融融的氛围让这个小雪节气变得更加温馨。大家编织出的雪花形态各异,但都凝聚着各自对冬日美好的向往,大家在一针一线中感受到了传统手工艺术的魅力,领略到了小雪节气的独特韵味。
小雪腌菜 岁月留香
“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江南地区腌制萝卜干的习俗由来已久,小雪节气前后,江南地区天气干燥,阳光充足,有利于萝卜干的晾晒,而且经过冬天浓霜“杀”过的萝卜会出现甜味。大家选用肉质厚实、含水量适中、口感甜脆的萝卜,洗净、削去表面的坑坑洼洼和根须等部位,然后切成合适的形状,均匀地放置在竹编内,置于通风良好地方进行晾晒。晾晒过程中不时地翻动萝卜,确保每一面都能均匀地接受阳光照射和风吹,加快水分蒸发,直到萝卜变得干瘪。萝卜干晾晒到合适程度后,开始进行腌制。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食盐,将盐均匀地撒在萝卜上,然后用力拌匀揉透,让盐充分渗入萝卜中。之后把腌制好的萝卜放入坛子里,装坛时要放一层压一层,层层压紧,以排出空气,防止萝卜干变质。经过“三晒三腌”后的萝卜干的口感更加丰富,味道更加浓郁。腌制萝卜干也成为了江南地区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时味道 温暖回忆
在江阴人童年回忆里,有一个神级小吃,那就是萝卜丝饼。萝卜丝饼也叫“油墩子”,是江浙沪地区最寻常的街头小吃。小雪时节,新鲜上市的萝卜又脆又甜,大家相聚一起,满心欢喜地制作萝卜丝饼。等到油冒着细小泡泡翻滚,不急不慢地舀一勺面粉萝卜丝和葱盐的带劲黏稠物,放入带柄的铁圆盘里下油锅,立即发出滋滋啦啦的声音,冒着油泡泡,只需几秒钟,把端子柄在锅边轻轻一敲,那团面糊已经成形,可轻易脱模,萝卜丝饼便在油锅里变了颜色,慢慢地浮起来,用不了一会儿,等表面变成金黄色后就可以出锅了,炸好之后捞出来,先放在油锅上方的钢丝网上沥沥多余的油。
待稍稍冷却,一口咬下去“咔滋”作响,焦边脆壳锁住了萝卜的水润,被脆壳包裹着的面糊又吸了萝卜丝的鲜味,酥脆、绵软、蓬松,瞬间勾起无数温暖的回忆,记忆中的日子扑面而来。
烟火盛处
人间小雪
接下来,山泉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将继续开展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创新的二十四节气主题活动,让大家切身体验时令节气的传统习俗,感受传统节气的魅力,更好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