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百家:杜甫是个官二代

文摘   2024-11-23 17:15   北京  


杜甫,他出生于名门望族,京兆杜家之名,曾响彻云霄。


自幼,杜甫便展现出了过人的文学天赋,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文学的夜空中早早闪耀。杜甫回忆自己“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相传家族私塾学习时,当孩童们听到凤凰的传说时,七岁的杜甫已经能够出口成章,以稚嫩却坚定的声音吟诵出:

听闻凤凰来,


心中梦已开;

神鸟飞天际,

童孩欲登台。“ 


随着年龄的增长,杜甫的好学之心愈发强烈。九岁时,他已经能够书写大字,每一笔都透露出他对书法的热爱与钻研。他的书作,如同一串串珍珠,被细心地收藏在一囊之中,成为他童年时期最宝贵的财富。每当夜深人静,月光透过窗棂,洒在他的书桌上,杜甫总是孜孜不倦地研读着古籍,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如同干渴的大地渴望着雨露的滋润。

少年时期的杜甫,不仅好学,更有着远大的志向。他深知,自己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需要人才来书写辉煌的时代。因此,他立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誓言。他梦想着能够辅佐明君,像尧舜那样治理国家,让社会风气回归淳朴,让百姓安居乐业。这份志向,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也让他在学习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执着。

十四五岁时,杜甫已经不再是那个只会在书房里埋头苦读的少年。他开始“出游翰墨场”,与当时的文人墨客交流切磋,展示自己的才华与学识。他的诗作,如同春风拂面,清新脱俗,赢得了众人的赞誉与尊敬。在这个过程中,杜甫不仅增长了见识,也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为他的文学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少年时代,是鲜衣怒马、游历四方的快意人生,山川湖海,皆成了他笔下最生动的诗行。二十岁那年,当他站在泰山之巅,俯瞰万物,心中涌动的豪情壮志化作了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字字珠玑,尽显青年杜甫的胸襟与抱负。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与人开玩笑。科举之路,对于这位才华横溢的少年来说,竟异常坎坷。屡试不第,让杜甫的仕途之梦蒙上了一层阴影。但家族的荣耀与个人的才情,让他并未就此沉沦。三十四岁之前,他依旧保持着那份不羁与浪漫,游山玩水,以诗酒为伴,仿佛世间的烦恼都与他无关。

然而,岁月不饶人,家族的衰落如同秋风扫落叶,昔日的繁华不再。杜甫不得不收起那份逍遥,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求职之路。长安,这座繁华而又复杂的都城,成了他心中既渴望又畏惧的地方。十年,整整十年,杜甫在长安的街头巷尾,无数次地敲响权贵之门,只为求得一席之地,以实现心中那份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终于,在他四十四岁那年,命运之神似乎眷顾了他,一纸任命书,让他成为了左拾遗,一个可以直接向皇帝进言的职位。杜甫以为,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是他大展拳脚、实现抱负的时刻。他满怀激情,直言不讳,企图用自己的笔,为苍生发声,为社稷献策。

然而,官场的复杂远超他的想象。拾遗,本是捡起皇帝遗漏的智慧之石,却因杜甫的过于耿直,变成了触碰龙鳞的利刃。不过半年光景,他的真诚与直言便惹来了祸端,皇帝的不悦如同寒冬中的冷风,将他从云端直坠深渊。一纸贬谪令,将他发配远方,从此,杜甫的仕途之路,布满了荆棘与坎坷。

中年之后的杜甫,生活愈发艰难。战乱频仍,国家动荡,百姓流离失所,而他,也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才子,变成了漂泊无依、饱经风霜的老者。晚年,杜甫的生活更是落魄至极,草堂简陋,食不果腹,却仍心系天下,忧国忧民。他的诗,成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字字含泪,句句泣血,记录着国家的兴衰与个人的悲欢离合。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杜甫晚年最深沉的呼唤,也是他对这个世界最后的温柔。在历史的长河中,杜甫虽未能实现其政治抱负,但他的诗,却如同不灭的灯塔,照亮了后世无数人的心灵,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话。


初见少年拉满弓 不惧岁月不惧风


杜甫自幼便对诗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常常沉浸在书卷之中,忘却了时间的流逝,那些古人的智慧与情怀,如同甘露,滋润着他年轻的心田。

二十岁那年的春天,杜甫决定踏上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他带着满腔的热情与对未知世界的渴望,独自一人,踏上了前往泰山的路途。泰山,这座被誉为五岳之首的雄山,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竞相攀登的圣地。杜甫心中暗自许诺,他要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留下属于自己的诗篇。

经过数日的跋涉,杜甫终于站在了泰山的脚下。他抬头仰望,只见山峰高耸入云,云雾缭绕,仿佛是天宫的阶梯。杜甫深吸一口气,开始了他的攀登。山路崎岖,但他步履坚定,每一步都踏着前人的足迹,每一声喘息都似乎在诉说着对山顶的向往。

终于,当杜甫站在泰山之巅,俯瞰着脚下的群山与云海,那一刻,他仿佛成为了宇宙的微小一部分,却又与天地同呼吸。他的心,随着眼前的景象而豁然开朗,所有的疲惫与艰辛,在这一刻都化为了乌有。他闭上眼睛,感受着风的轻抚,听着云的低语,心中涌动着一股难以言喻的豪情壮志。

当杜甫再次睁开眼,他缓缓伸出双手,仿佛要拥抱整个世界。那一刻,灵感如泉涌般涌现,他低声吟诵: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这字字句句,不仅是对泰山美景的赞美,更是杜甫青年时期胸怀与人生抱负的真实写照。

吟诵完毕,杜甫站在那里,任由山风吹拂着他的衣袂,他的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自信与骄傲。他相信,凭借着自己的才情与努力,未来的道路一定光明而广阔。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站在朝堂之上,为国家出谋划策,为百姓谋福祉的辉煌景象。那一刻,杜甫的心中,真的以为前途一片光明,而他也正站在人生的巅峰,准备展翅高飞。



长安十年求仕忙, 权贵门前屡彷徨。

天宝五载,杜甫带着满腔的热情和期望,回到了长安。他以为,这里将是他施展才华、实现理想的舞台。然而,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长安的浪漫游乐风气虽未完全消散,但权贵之门却并非轻易可入。他尝试着敲响汉中王府、郑驸马宅的大门,希望能够得到赏识和推荐。然而,这些门第高耸的府邸,对他这个初来乍到的诗人,只是礼貌性地敞开了片刻,便又紧紧关闭。

科举考试,本是杜甫寄予厚望的一条路。他精心准备,满怀信心地参加了天宝六载的考试。然而,权相李林甫却导演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让所有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杜甫的科举之路,就这样被无情地堵死。

面对仕途的挫折,杜甫并没有放弃。他转而奔走于权贵之间,投赠干谒,希望能够得到一丝机会。然而,长安的官场复杂而黑暗,权贵的门槛高不可攀。他一次次地碰壁,一次次地失望。十年的时光,就这样在奔波和等待中悄然流逝。

天宝十载的冬天,杜甫预献《三大礼赋》,希望能够得到玄宗的赏识。他的才华终于得到了认可,玄宗命宰相出题,在集贤院考试他的文章。然而,召试的结果却只是给了他一个候选官吏的资格。这个结果,让杜甫既感到欣慰,又感到无奈。

天宝十四载,杜甫终于被授为河西尉。然而,这个官职却让他感到心寒。他深知,这并非他所追求的仕途之路。但为了生计,他不得不接受了这个“凄凉为折腰”的官职。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就这样放过他。在他前往奉先省家的路上,他听到了小儿子饿死的噩耗。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杜甫的心瞬间崩溃。

他回想起在长安的十年时光,那些奔波、那些失望、那些无奈……他终于明白了,长安并非他想象中的天堂,而是一个充满残酷和黑暗的地方。他的才华和抱负,在这里无法得到施展和认可。他愤怒、他悲哀、他绝望……但他也明白,这一切都是无法改变的。

于是,他拿起笔,将自己在长安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全部倾注在了诗篇之中。他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用诗歌记录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和时代的苦难。这首诗,不仅是对他个人命运的控诉,更是对那个时代黑暗现实的深刻揭露。


官场暗黑人心险 伴君如同伴狮虎



至德二载的春天,长安城笼罩在战火的阴霾之下。杜甫,这位历经磨难的诗人,终于在郭子仪大军逼近的消息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冒险从城西的金光门逃出,穿越了两军对峙的生死线,一路颠沛流离,终于抵达了凤翔,投奔了肃宗。

五月十六日,对于杜甫来说,是一个永生难忘的日子。他被肃宗授为左拾遗,这个天子近臣的谏官职位,让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多年宏愿即将实现的曙光。他激动地想着,自己终于有机会将那些“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的理想付诸实践,去“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然而,官场的复杂与皇帝心意的难测,却远远超出了杜甫的想象。他入仕不满一年,就遭遇了肃宗罢免房琯宰相之职的风波。房琯,这位曾经与杜甫并肩作战的同事,如今却陷入了困境。杜甫出于义愤,上疏营救,却未曾料到这一举动会将自己卷入更深的漩涡。

肃宗听信了贺兰进明的挑拨,对房琯产生了疑忌。他认为房琯只忠于玄宗,不忠于自己,因此将杜甫也视为眼中钉。杜甫被交予三司推问,面临着严峻的刑事处分。那一刻,他感到了官场的残酷与无情,也意识到了自己并不适合这个充满算计与权谋的地方。

幸运的是,新任宰相张镐和御史大夫韦陟站了出来,为杜甫辩护。他们说:“甫言虽狂,不失谏臣体。”这句话,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杜甫的黑暗时刻。他最终免予刑事处分,只被下了一纸墨制,让他回鄜州探家。

这次回家,杜甫的心情异常沉重。他回顾自己在官场的短暂经历,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并不适合这个圈子。他无法揣测皇帝的心意,也无法适应官场的尔虞我诈。他的理想,他的抱负,在这个充满利益纠葛的地方,显得如此格格不入。

然而,正是这次挫折,让杜甫的诗歌更加深沉而富有内涵。他写出了《北征》《羌村三首》等杰作,用诗歌记录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和时代的苦难。这些作品,不仅是对他个人命运的抒发,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

杜甫终于明白,他的归宿也许不在官场,而在诗歌的世界里。他用自己的笔,书写着人间的悲欢离合,记录着历史的沧桑巨变。他的诗歌,成为了他生命的全部和永恒的追求。而那段短暂的谏臣之路,也成为了他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晚年杜甫太凄惨 AI拒绝写下去!


剑桥评论
剑桥大学评论 全球高端视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