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7个,形成了以汽车、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农产品深加工、医药化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重点优势产业。
襄阳正在加速形成以“1家国防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实验室+123家院士工作站+41家各类研发机构”为主体的科技力量矩阵。
襄阳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
……
12月27日,襄阳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曹祖金,枣阳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曾刚做客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政在说·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在线访谈,数说襄阳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上的优势。
图为访谈现场
曹祖金介绍,近年来,襄阳市政府始终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不动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以赴推进产业高端化、技术智能化、路径绿色化,推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形成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体系
制定《关于推动襄阳市重点产业链式发展的指导意见》、《襄阳市巩固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施方案》等文件,以链式思维推动全市重点产业加快发展,壮大升级。
加快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借助创建全省唯一、全国七个之一的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目前,已制定《襄阳市建设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及管理细则,积极构建“点-线-面-网”全域覆盖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推进九大场景应用。
加快供应链平台建设
坚持以供应链体系建设为抓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目前,汽车产业正构建新能源商用车供应链体系;纺织服装产业已成立襄阳华纺供应链有限公司,实现规上纺织服装企业全部上链;磷化工产业正推动搭建市级磷化工供应链平台。
加快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
对接全省“51020”产业集群,明确襄阳市重点发展的“144”产业集群。探索建立集群发展促进机制。
曹祖金表示,襄阳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将落实5项重点任务:
一是引进培育龙头企业。紧盯国内相关行业头部企业,开展一对一精准招商。支持优质企业创建国家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围绕龙头企业组建产业联盟,推动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深化合作,形成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协同发展格局。
二是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依托襄阳市平台资源,进一步深化与国内相关领域顶尖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加快融入全省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支持企业申报创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完善产学研成果转化体系,每年组织20场左右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
三是提升配套服务功能。提升特色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发挥好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第三方中介机构作用,积极承办相关领域全国性、区域性重大会议、活动。特别是在智能网联汽车、磷化工、高端纺织、节能环保等领域,策划举办一批有影响力的论坛展会。
四是谋划推进重大项目。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短板缺项,细化产业链招商地图,深入开展包链招商、以商招商、基金招商。聚焦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和项目储备库,广泛对接国内头部企业研发创新动向、科研院所成果转化方向、以及大型国企投资布局倾向,策划争取一批未来产业项目。
五是丰富拓展应用场景。分产业研究制定典型应用场景清单。在车联网先导区建设上,完善推进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齐抓共管工作机制,加快推进九大场景应用。鼓励企业面向应用场景开展创新研发,支持和引导在襄科研机构的最新技术成果、先进工艺、创新产品等,在襄阳就地中试和应用。通过政研企合作等方式,依托场景组织高水平供需对接活动。
枣阳作为全国百强县市,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D级化工园区平台优势。曾刚表示,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枣阳将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狠抓产业壮集群。重点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汽车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三大根植性主导产业,加快以供应链体系建设为抓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是狠抓项目强支撑。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需要,强化链式思维,精准发力招商引资。
三是狠抓培育增活力。按照“达标企业抓入库、接近企业抓培育、新建企业抓跟踪”的工作思路,建立完善“小进规、新进规”的培育库,充分挖掘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企业的新增量。
四是狠抓科创促融合。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五是狠抓服务优环境。依托“经济运行三张网”数字化全要素的服务平台,扎实推进市领导“包带帮联”和“百名干部进百企”工作机制,紧盯关键要素保障和核心政务服务,深入了解企业诉求和意见,及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持之以恒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各项优惠政策的直达快享,切实激发企业活力,增强发展信心。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访谈实录
记者:何习文
通讯员:李艳
编辑:梁唯雅
责编:姚盼
审核:敬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