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这个吉安弟子为何“不急于做官”

政务   2025-01-05 15:25   江西  


作为江右王门代表人物之一,欧阳德为何“不急于做官,急着做学问”?


作者 | 康美权

题图 | 欧阳德雕像


在泰和县马市镇,有个被誉为“千里赣江第一岛”的蜀口村,这个四面环水江心洲岛,竟然走出了21位进士。官至礼部尚书的欧阳德就是其中佼佼者。
很多人读书中举是为了高官厚禄、人前显耀。而欧阳德却是为了做学问,坚信“做好了学问才可以出来做官”。作为江右王门代表人物之一,他与王阳明又有着怎样的师生情谊?

欧阳德纪念馆展陈。

“奇童”中举追“王学”

欧阳德出生于1496年,字崇一,号南野。幼年的欧阳德,才智过人。
7岁那年,他在九曲溪游玩时,得知一位老婆婆因为一件衣服被水冲走,寻找未果而伤心痛哭。他见溪水水流不急,断定衣服并未漂远,便从家里拿来一根长绳,尾端系在一件大小几乎与被冲走的一样的衣服,仍然从原处顺水冲走。待衣服完全沉没消失后,再用力拉扯绳子,两件衣服居然同时被带上来了。围观的人无不惊叹他的聪明不凡。从此,大家都称他是“奇童”。
到了13岁,欧阳德在县城官府创办的学校读书,他不齿于文章写作之陋习,称文章贵在写出题中之意。
为验证欧阳德的才学,当时的县督学李北郡亲自主持了一场模拟考试,欧阳德别出心裁地写出一篇与彼时风格迥然不同的文章。李北郡阅后,甚是欢喜,大加称赞,连连向在场的幕僚说:“这难道不是今后振兴文化礼仪大业的栋梁之材?”。
1516年,20岁的欧阳德参加江西科举考试,并顺利通过成为举人。这个时候,他作出一个让人感到意外的选择——拜正在赣南讲学的王阳明为师。王阳明见欧阳德求学之心诚恳而又坚定,便收他做了弟子。
有一天,欧阳德问王阳明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寻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无事亦忙,何也?”王阳明告诉他,太多的欲望左右了自己,便成为一个“逐物”之徒,得之,心为之兴奋,失之,魂为之沮丧。付诸行动当然是为了追求这些,身体安得不忙?欧阳德体悟到安定本心便不至于成为物欲的奴隶。
欧阳德是王阳明在虔台所收的最年轻的弟子。入门伊始,他即深受阳明赏识,称其为“小秀才”,也得到江右其他学者的首肯。欧阳德也不负所望,兢兢业业于本体、功夫,不敢有所偏废,由此奠立欧阳德在阳明学派中的地位,以至于“士咸知诵致良知之说,而称南野门人者半天下,即阳明无以加也。”
欧阳德求学于王阳明门下整整八年,官府、督学、家人都催他参加全国科举考试,但他并未听从劝导。这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需要多么大的决然之勇。

复亨堂。

勤政爱民守本心

1524年,欧阳德在王阳明的举荐下,上任六安知州。时值六安州遭遇灾荒,而朝廷赈灾资源重点集中于灾情更为严重的其他地方,六安州只能靠自救。
面对难题,欧阳德展现出出色的治理才能。他不仅带头捐款,还调动社会力量广募银谷以赈灾。此外,在各乡公所设立粥棚,并严加管控,使灾民都能得到公平赈济,数万人得以存活。
在朝廷下发赈济之银时,欧阳德请求朝廷拨款购买种子和耕牛,以复兴农业,真正从根本上让百姓来年能摆脱灾荒之苦。初出茅庐的“小秀才”忙完赈灾事宜后,写信给阳明先生汇报近况:“刚上任,忙得一塌糊涂。等把工作忙出个头绪,我再开始与学生讲学。”阳明先生回信说:“吾所讲之学,正在政务倥偬中。岂必聚徒而后为讲学耶?”阳明先生的回信让欧阳德有了更深刻的领悟,他再也不把学问和生活、工作分开。“夫人之学,所以必致其独知,无自欺而求其自慊,是以知行合一,言行相顾,意诚、心正、身修而明明德于天下矣。”
1527年,欧阳德被提拔为南京刑部广西司员外郎,调刑部广西司。隔年,欧阳德扶病到京谢恩,正式供职翰林编修。上任后,欧阳德不像其他人那样忙于恭迎问候,而是每天闭门读书。
这让时任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的桂萼感到不解,有一日,他见到欧阳德便问:“你为何只顾埋头读书而不与人应酬?”欧阳德不卑不亢地回答:“承蒙抬爱,我没有什么要向您讨教的,如果见面后只是唯唯诺诺地交谈,回家后想起来也只会觉得不好意思。”桂萼并不以为被冒犯,反而更加欣赏欧阳德的坦率,越发器重他。
有一次,欧阳德奉召主持郊礼(祭祀天地的朝廷大礼),他把历朝以来各种郊礼的做法、利弊都作了比较,最后得出结论说:“郊礼这档子事啊,如果只是礼文乖错,倒也没办法考证。但如果为此大兴土木,则劳民伤财。如果真要向皇天后土祷告,祈求保佑的话,只有勤政爱民,劝民耕桑,才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如此,则郊礼在异郊也可以,在同郊也可以,在野外的土丘上也可以,在屋内也可以。”他的这番见解令时人叹服。
1552年,欧阳德任礼部尚书后,仍保留为官之初的耿直,尽忠职守、刚正不阿,虽因耿直谏言而时常引得皇帝不悦,但是皇帝最终都能体谅欧阳德的诚心。

欧阳南野先生文集。

阐发师说结硕果

欧阳德一生维护师说,阐发师说,在王门弟子中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特色,其中最突出当为“独知说”“政学合一”思想。
同门王龙溪曾明确指出“德多详于独知之说”。欧阳德的“独知说”在主体内容上继承了王阳明的观点。不过,欧阳德并非对师说的简单复制,他特别强调“独知”的唯一性:“地气所钟,清浊昏明,相十千百万,而良知不容有二”。
1553年至1554年间,欧阳德和徐阶、聂豹、程文德四人联手,在北京灵济宫举办良知学讲会,会众上千人。这样的盛会几百年间未曾有过,可见良知学已经风行天下。此时距王阳明去世已经26年。对“良知学”的推广,欧阳德可谓厥功至伟。
受王阳明影响,欧阳德也坚持“政学合一”之说。在他看来,“政”依旧在“良知”统摄之下,是推行所“学”,将所“学”以付诸实功,最终实现“致良知”。因此,政治不在于表面之治,执政者必须要格物致知。
自拜入阳明门下后,欧阳德不仅在思想上紧随阳明,在文学创作上也深受阳明影响。阳明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崇尚简约质朴,辞达为宗,曾提出“凡作文字,要随我分限可及,若说得太过了,亦非修辞立诚矣”。
从政三十年,欧阳德“学务实践、不尚空虚”,在文学上重视“格物致知之实学”,认为文学创作须得雅且实。他在文学创作中不忘“良知”这一主脑,追求要在体认良知的基础上,发引出内心最自然之面貌。
欧阳德一生著述颇丰,其生平之重要创作,收入其门人王宗沐汇编的《欧阳南野先生文集》,文集中所收录的与其他人往复的书信、赠言、别序无不体现出心学思想,黄宗羲《明儒学案》所选《南野论学书》即由其文集中内集所出。
王阳明手书“复亨堂”
欧阳德出生地蜀口村,至今仍保存着诸多完整的古建筑,其中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复享堂格外引人瞩目。“复亨堂”三字,系阳明先生手书真迹。王阳明在庐陵做官只有短短七个多月,却在蜀口村讲学达月余,可见其对蜀口的偏爱,对嫡传弟子欧阳德的赏识。受阳明先生和欧阳德的教化,蜀口村“代不乏吏”,至清朝有科举仕宦人物约200人。
欧阳德终其一生,都在不懈地传播发扬师说,是为王门弟子之典范。1554年卒于官,赠太子少保,谥文庄。

更多精彩资讯就在
吉安号客户端



来源:当代江西
监制:段江婷
值班主任:王小燕
值班编辑:刘文倩
编校:大治
帮忙点个  ,分享给更多人↓↓↓


吉安发布
权威发布,传递政声,畅达民意,温暖民生。红色摇篮,山水吉安——吉安发布伴您同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