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任务书变成实实在在的成绩单,确保开门‘稳’,确保开门‘红’。”在听取完各相关部门及县(市、区)、开发区立下的2025年经济发展“军令状”后,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罗云峰为大家鼓劲加油,“我们要拿出时不我待、不肯服输的精神,不断提高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谋划更多先导性项目,把各级的政策红利转化为我们的发展动力。”
2月11日上午,合肥召开全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暨重点项目推进会。在这场声势浩大、氛围热烈的会议上,合肥定下了2025年度发展的总体基调,科创催发新质生产力、“双招双引”新攻势等词频频提及,合肥剑指高质量发展,助力打造科技创新安徽范式。3个小时的会议直述发展现状、分析发展优势、部署发展任务,要求首季发展“稳”,确保开门经济“红”。
好成绩,干劲十足
迎风追赶,逐浪猛进。合肥的发展有目共睹,连年增长的经济数据交出一份亮眼答卷。迈入“万亿俱乐部”的第五年,2024年,合肥以13507.7亿元的GDP位居全国城市第19位,比2023年再进1位。与第18位的济南、第17位的福州差距不过百亿,合肥呈现出奋发的追赶姿态。
目前,科技与创新已经成为合肥最大的发展底色。
——产业部署上,合肥既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又重点发展了多个国家或地区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家电、汽车产业、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光伏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一批产业以“满满”的科技含量浇灌出合肥独特的“科里科气”。数据显示,2024年,合肥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创近3年同期新高。主要行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9%,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5%,合计拉动规上工业11.4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百万辆、达137.6万辆,增长84.5%。
——企业发展上,合肥既面向全球热情招商,又培育孵化本土企业。合肥各县(市、区)成立招商专班,加大对优质企业的“吸引”力度。“芯屏汽合”与“急终生智”的成功实践让“合肥经验”脱颖而出。而“存储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是合肥速度,也是合肥特色。2024年合肥新招引项目1509个,协议投资额超6200亿元,项目数、协议投资额同比增长率均超15%,创近5年新高。
强基础,抢抓机遇
优秀答卷,是总结,也是开篇;亮眼成绩,是激励,更是动力。深化现有基础,强化发展优势,合肥拉高标杆“跳起来摘桃子”,以积极主动姿态勇担我省科创“主力军”。
全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暨重点项目推进会上,合肥再次强调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深化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
——人才建设上,合肥既推动省内高校科研成果加速转化,又面向全国加大高新技术领域人才招引力度。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高校科研机构,合肥锁定科技前沿,聚焦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先进领域,硕果累累。紧扣“人才强市”战略,合肥加大投入力度支持高技能人才培养,推进强校、强院、强所、强企合作,为高技能人才提供发展舞台。来自全国各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合肥、创业合肥,实现了科创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
——营商环境上,合肥既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又激发平台企业内生动力。靠前服务做好融资、用地等要素保障,分类推进专业园区建设,合肥坚持用最快速度让最好项目匹配最优资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和科大硅谷构成的“两心一谷”,为重大科创、重要研究预留了充分的空间。
新发展,再攀高峰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
一句话道出合肥抢抓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动力和迫切要求。
——顶层规划上,合肥既深耕优势产业,又谋划部署前沿领域。新能源汽车产业延链、壮链、强链之余,低空经济的赛道上合肥已然“起飞”,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加速。加快推进滨湖科学城实体化改革,合肥聚力攻坚关键核心技术,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具体路径,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具体实施上,合肥既以项目为王细化推进,又系统实施六大工程。成熟完善的项目催动着上下游的集聚,完整的产业链加速成型,新能源、量子计算正在刷新“产业地标”。而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未来产业培育壮大、传统产业提质焕新、生产性服务业提档升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人工智能+”六大工程的实施,还将为合肥的产业集群增添新优势。
向新发力,向上攀登。合肥已经吹响再出发的号角,奋力实现首季开门红,推动各项目标任务高质高效完成,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地见效。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