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门德尔松是德国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创作于1844年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其代表作,是“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中最优美而抒情的曲子。它以精美、华丽、雅俗共赏而著称于世,是一幅人间至美的赞歌,一首洋溢着炽热青春的抒情曲。至始至终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气息,闪耀着绚丽的光彩。
整部作品充满了柔美的浪漫情绪和均匀齐整的形式美,小提琴的处理手法精妙绝伦,旋律优美,技巧华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不仅是门德尔松最杰出的作品,也是德国浪漫乐派诞生以来,最美丽的小提琴代表作。它是一首充满女性气质的协奏曲,高雅柔美,温婉多情,有时还流露着淡淡的感伤,和贝多芬的英雄性协奏曲成为鲜明的对比。
1906年,伟大的小提琴家约阿希姆在他75岁的生日宴会上说道:“德国人有四首小提琴协奏曲。最伟大最不容置疑的是贝多芬,勃拉姆斯最为严肃。感情最丰富、最有魅力的是布鲁赫。而最能触及内心深处的,则是门德尔松。”
门德尔松在这部协奏曲中采用了很多新颖的手法。他采用了非常罕见的e小调来创作,突出了作品的浪漫主义抒情性;他在第一乐章放弃了协奏曲中常规的管弦乐引子,让小提琴直截了当唱出主题;他别出心裁地取消了乐章之间的间隔,让三个乐章连续不停顿演奏,加强了音乐的整体性。
第一乐章,很热情的快板,奏鸣曲式,是整部作品最著名的乐章。在这里门德尔松放弃了传统的双呈示部结构。在一个短暂的以弦乐分散主和弦开头之后,第一主题由小提琴迅速把我们带入了梦一般的世界。抒情的主题犹如清新的海风,伴着浪涛的轰鸣,变化出华丽的花朵,又像是奔泻而来的春潮,无拘无束地流入人们的心田。第二主题显得有点多愁善感,是一首抒情的小诗,先由木管引出,再由小提琴用更温暖的声音来咏唱。两个主题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抒情性的,相互并不冲突。
在这个作品里,门德尔松别出心裁地把华彩乐段提前到再现部前面,后来许多作曲家都采用了类似的技法,如西贝柳斯的协奏曲。
(门德尔松 -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 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行板,三段式。这是一个极其醇美的抒情乐章,从前一个乐章不间断转入。小提琴的主题纯洁、柔美,带有“无言歌”的特点,似乎在温柔的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乐队始终伴随在小提琴周围,起着色彩性的装饰效果。中段先由乐队奏出有庄重感的主题(乐队中浮现出悲伤的声音),然后主奏小提琴用双震音加以装饰变奏,可以听到一丝忧郁不宁的情绪波动。
(门德尔松 -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 第二乐章) (左上角)
(门德尔松 -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 第三乐章) (左上角)
第三乐章:不太快的小快板到活泼的快板,省略再现部的奏鸣曲式。这个乐章同第二乐章成鲜明对比,其中的诗意形象和表达的感情类似于作者的《仲夏夜之梦》。开始有一段简短的引子,主题形象与第二乐章的中段主题很像,起着连接两个乐章的桥梁作用。
乐章的第一主题由小提琴奏出,热情而富有动力,轻盈而飘逸,令人想起《仲夏夜之梦》中小精灵的飞翔。而第二主题由乐队奏出,强劲而有力,曲调接近《仲夏夜之梦》中的婚礼进行曲。发展部乐队奏出一个富有歌唱性的新主题对小提琴第一主题进行伴奏,形成对位,非常美妙。尾声小提琴奏出极为华丽的长长的颤音,然后以活泼而强有力的震音,带动乐队全奏结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