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信丰县新田镇百石村,是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第一仗发生地。日前,解放军报记者来到信丰,感悟红军将士的血性胆气——
桃江渡口话“亮剑”
■解放军报记者 危乔巧 马宇辰 特约记者 郭冬明
“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10月中旬,记者跟随东部战区空军某雷达站官兵探访江西省信丰县新田镇百石村,该村老支书邱贤松自豪地告诉记者,90年前,红军长征出发后的第一仗就是在这里打响的。
走进百石村“长征第一仗”展示园,指挥部、战壕、炮楼等革命旧址与洪超烈士墓串珠成线,将那段光辉战史的宏阔画卷徐徐铺开。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渡过于都河,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当时,敌人已在红军可能经过的道路上设下4道封锁线,以信丰桃江为界,南北长120多公里、东西宽50多公里的弧形封锁线是第一道。根据中革军委命令和红三军团首长指示,红四师作为先头部队向百石村挺进,准备突破这道封锁线。
走进百石战斗遗址,老支书邱贤松带着我们爬上一座小山,近距离触摸90年前那场波澜壮阔的战斗。山虽不高,路却非常陡峭难行。当年敌人为封锁苏区而修建的战壕,从山脚蜿蜒而上,一直延伸到山顶的碉堡。
“敌人依托战壕和碉堡据守山顶,向山下猛烈射击。红四师先头部队将士们冒着枪林弹雨,越过铁丝网,翻过深壕沟,排山倒海一般冲向敌人。”老支书说,红军将士不怕牺牲、英勇冲锋,前面的战士倒下了,后面的指挥员就顶上去,在前线指挥作战的红四师师长洪超也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此后几天,红军将士连续奋战,先后在信丰境内的新田、金鸡、古陂等地击溃敌人守军。10月25日,中央红军主力兵分多路渡过桃江,顺利突破第一道封锁线。
“洪超是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级干部。”站在洪超烈士墓前,该雷达站干部王全告诉记者,“英雄的身体倒下了,但英雄的灵魂永远挺立。洪超烈士身先士卒、舍生忘死的战斗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在新的长征路上不畏艰险、奋勇前行!”王全说,他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便深受触动,此后遇到重大节日和纪念日,经常带队前来缅怀先烈。
“敌人占据一切有利条件,为什么红军将士还能杀出重围、赢得胜利?”面对王全的提问,官兵展开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红军将士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靠的是敢打必胜的血性胆气、敢于攻坚克难的“亮剑”精神。
“在战场上,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红军将士无惧流血牺牲,始终敢于逢敌亮剑。因为他们知道,艰难之路,唯勇者胜!”随后,王全带领官兵来到桃江之畔的沛东渡口。信丰县史志研究室负责人陈忠华告诉记者,这里是当年中央红军主力部队渡河处之一。当年,8万多红军将士跨过桃江,告别苏区,踏上万里征途。
离沛东渡口不远处,一棵大榕树格外引人注目。古榕顽强扎根于一座老楼的护墙上,与老楼合为一体,从内到外渗透出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生命力,恰似当年红军将士与敌人决一死战所展现出的战斗品格,又似新时代革命军人继承先辈精神焕发出的顽强斗志。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以前面对日益繁重的任务,一些官兵也曾出现顶不住、吃不消的情况,产生畏难情绪。”王全告诉记者,越到困难的时候,越要敢于亮剑,党员骨干尤其要树立必胜信心,带头攻坚克难。
近年来,该雷达站注重依托驻地红色资源开展教育,引导官兵从红色历史中汲取精神营养、凝聚奋进力量。近期,面对训练中暴露出的短板弱项,他们引导官兵深入学习革命先辈攻坚克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发扬连续作战的顽强作风,将问题细化分类、逐个攻克,推动部队战斗力稳步提升。
“在长征这条‘血染的红飘带’上,每一步都危险重重,每一幕都惊心动魄。红军将士凭借坚定不移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意志,历尽千难万险、战胜重重困难,最终抵达了胜利的终点。”走进渡口陈列室,恰逢海军赣州舰赣州籍干部左兆伦与舰艇官兵视频连线,为官兵介绍自己家乡发生过的红军将士冲出重围、踏上征途的红色故事。
远在千里之外的赣州舰官兵通过镜头,从煤油罐、油纸伞、火把篓等一件件红色展品中感悟背后的故事。该雷达站官兵也受邀与海军官兵一起,围绕“攻坚克难、勇于亮剑”主题展开交流讨论。
“长征路上,革命先辈舍生忘死、不怕牺牲,一次次突出重围,打赢了无数艰苦卓绝的战斗;新征程上,我们这一代军人肩负强军重任,更要坚定敢打必胜、勇往直前的信念和决心。”左兆伦告诉雷达站官兵,近年来,赣州舰官兵结合使命任务,大胆构设未来海战场可能面临的各种战况,集智聚力深研战法训法,在走向深蓝中不断锤炼过硬战斗力。
活动现场,该雷达站下士何振江回顾了自己坚守战位,严密监视空情的任务经历;二级上士高鑫磊讲述了自己跨昼夜连续作战,成功排除装备故障的成长收获;赣州舰报务班班长齐李回忆起舰船在海上执行任务的惊险时刻……
一次意料之外的相遇,让一堂红色教育课变成一场“天空”与“大海”的对话。在同一种精神力量的感召下,如同一束穿越时空的光芒,照亮了这群年轻官兵的心灵,指引着他们坚定信念、勠力前行,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刊于10月24日《解放军报》4版
监制:于 洋 张 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