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秦朝在衰亡的15年里,不见名将王翦的踪迹,他到底去哪里了

文化   2024-12-06 17:01   黑龙江  

导读

亲爱的读者,微信即将改版,以后只有星标用户才能收到每日的文章推送,麻烦尽快点击下方卡片,先点关注,然后再添加星标就可以了


前言

他是战国末年最强军事统帅。他率领六十万大军,一战定秦楚。他被后世誉为"千古第一善战者"。

可就在功勋到达巅峰时,这位秦朝第一虎将却选择了逃离。更令人震惊的是,当其他功臣纷纷惨遭杀戮时,只有他全身而退,并保全了三代功名。

这个人就是王翦。

他用一个看似疯狂的决定,演绎了一场绝妙的权力游戏。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他的命运,也影响了整个秦朝的历史走向。

王翦的精明算计:一个功臣家族的自保之道

灭楚之战结束后,王翦做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他没有像其他功臣一样留在朝中享受荣华富贵,反而上书请辞,说自己年老体衰。

这位统一六国的大功臣,打了一辈子仗的虎将,竟然选择在功劳最大的时候急流勇退。他的选择看似反常,实则暗藏玄机。

公元前223年,王翦率六十万大军征楚。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中,他一反常态,三番五次向秦王索要钱粮、兵器。有时甚至要来的东西堆积如山,看得朝中大臣们直摇头。

秦王政对此很不高兴,派人问他:"将军为何总要这要那?"王翦答道:"我是为大王惜财。如今我年事已高,万一打了胜仗就死了,这些东西不还是都归大王?"

这番话听着像是玩笑,实则暗藏机锋。王翦深谙帝王心术。他知道,一个太有能力、太有威望的大将,往往会让君主感到不安。

看看历史,商鞅、吴起、白起,哪个不是赫赫战功?可最终都难逃非命。王翦不想重蹈覆辙,于是处心积虑给自己"减分"。

他向秦王要这要那,看似贪得无厌,实则是在释放信号:我王翦就是个贪财的武夫,没有野心,不会对您构成威胁。

灭楚之后,王翦立即请辞归乡。这一手更是高明。他把握住了最佳时机,既全身而退,又保住了功劳。

王翦告老还乡后,把精力都放在教导后人上。他常对子孙说:"做官要懂得进退,功高盖主是大忌。"这份智慧让王氏家族在秦朝延续了三代。

这位老将军的选择,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启示:在权力场上,有时候急流勇退比一味进取更需要勇气和智慧。

"知进退"还是"被消失":解密王翦晚年真相

灭楚大战后,王翦的行踪成了一个历史谜团。史书上只留下他"罢病悖乱"四个字,就像一团浓雾遮住了这位大将军的晚年。

有趣的是,在频阳老家,当地百姓却流传着不少关于王翦的故事。据说他归乡后过起了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每天在自家园子里种花种菜,和老伙计们喝酒下棋。

一天,几个老部下来探望他。看到昔日驰骋沙场的大将军,如今却在院子里逗鸟喂鱼,不禁感慨万千:"将军何必过得这般清贫?"

王翦笑了笑,指着院子里的一株老松说:"这松树看着不起眼,可经得住风霜。倒是那些参天大树,常常先遭雷劈。"

表面上,王翦是在谈园艺。实际上,他是在点出一个生存法则:位高权重反而危险。果然,没过多久,同为秦朝功臣的蒙恬就因受到诬陷而被赐死。

秦朝灭亡前的十五年里,朝廷大事接连发生:秦始皇驾崩、胡亥即位、赵高专权。王翦却像人间蒸发一样,对这些事情不闻不问。

有人说他是真的老了,卧病在床。也有人说他早就看穿了朝局的风云变幻,所以刻意与世隔绝。更有人猜测,他可能已经暗中被赵高除掉。

但仔细想想,如果王翦真的遭遇不测,以他的地位,不可能连个只言片语都没留下。倒是他的孙子王离,还在秦朝末年担任要职,这说明王家仍受朝廷信任。

王翦最后的日子究竟是怎么过的?秦朝覆灭时他是否还活着?这些问题或许永远都得不到答案。但他选择的这条路,却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启示。

在权力的旋涡中,全身而退比冲锋陷阵更需要勇气和智慧。王翦用他的沉默诠释了一个真理:有些时候,最好的表态就是不表态。

帝国将星陨落时:从王氏家族看秦朝军事体系崩塌

王翦淡出历史舞台后,秦朝的军事格局悄然发生了转变。这个曾经以军功立国的帝国,在短短十五年间土崩瓦解。从王氏家族的命运变迁中,我们能看到一个庞大帝国崩塌的缩影。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驾崩。赵高、李斯等人联手扶持胡亥登基。这时的秦军,已经不再是当年那支横扫六国的铁军。

王翦的孙子王离,此时正驻守在北方。作为王家第三代将领,他继承了祖父的军事才能,却没有继承到祖父的政治智慧。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事,打破了北疆的宁静。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赵高不顾众将领反对,执意抽调边军回关中平叛。王离带着长城军团南下,这支久经沙场的精锐之师,就这样步入了一个巨大的陷阱。

巨鹿之战爆发时,王离面对的是项羽统帅的楚军。当年他祖父王翦花了整整一年才打败的楚国劲旅,如今又在项羽手下重生。

战场上,王离指挥若定,但秦军将士已经不复当年之勇。有个老兵感叹:"要是老将军还在,哪会打成这样?"

这话道出了关键。秦军的溃败,不仅仅是战术上的失误,更是整个军事体系的崩塌。当年王翦时期,秦军将士人人以军功为荣。而到了秦二世时期,当兵反而成了一种惩罚。

王离最终兵败被俘,这位王家的最后一位将领,没能逃脱历史的洪流。有意思的是,项羽对待王离格外优待,这或许是对王翦当年军事成就的一种致敬。

王氏家族的起落,映射出一个规律:帝国的强盛,靠的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整个国家机器的协调运转。当秦朝的军功制度崩坏,当将士们失去了战斗的信念,这个庞大的帝国就注定要分崩离析。

在秦朝最后的岁月里,没人再提起王翦。但他当年建立的军事体系,却被后来的汉朝继承和发扬。这或许就是历史最大的讽刺:一个帝国的衰落,往往开始于对自身优良传统的背离。

一封辞官诏书背后:秦朝第一虎将为何选择急流勇退

咸阳宫的一纸诏书,让朝野震动。秦朝最强战将王翦,在灭楚大功告成后,竟然请求致仕归乡。

这位统一六国的功臣,打赢了秦军史上最辉煌的一仗。可在众人都等着他接受封赏时,他却选择了急流勇退。这一举动,在当时引发了无数猜测。

秦始皇亲自召见王翦,问他为何要走。王翦拄着拐杖,一脸倦容:"臣老了,打仗时总觉得腰疼腿痛,怕耽误大事。"这番话听着像是托词,实则暗含玄机。

当时的秦朝朝堂上,正上演着一出权力的博弈。秦始皇刚刚废除了太子扶苏的太子之位。朝中各派势力明争暗斗,一场风暴正在酝酿。

王翦送给儿子王贲一幅画,画中是一只伤痕累累的老虎。画背面写着:"宁为山中虎,不做笼中虎。"这幅画如今早已失传,但其中的深意却值得玩味。

有意思的是,就在王翦告老还乡的前一天,他收到了一个神秘人的拜访。据说这人是赵高的心腹。第二天,王翦就上书请辞。这个细节,在正史中从未提及。

王翦归乡后,过起了与民同乐的生活。他在自家院子里种了一片梅林,经常邀请老伙计们来赏梅饮酒。有人问他想不想朝廷的事,他指着盛开的梅花说:"看这梅花,开得多自在。"

老将军的话像是说给梅花听,更像是说给自己听。他深谙帝王心术,知道功高震主的下场。白起、蒙恬的教训就在眼前,他不想重蹈覆辙。

回看历史,王翦的选择堪称高明。他选择在最恰当的时机全身而退,既保住了功劳,又避开了政治风暴。这一手棋,不仅保全了自己,也保住了整个王氏家族。

多年后,有人在王翦的旧居发现一块石碑。碑文上刻着:"功成身退,方为大智。"这八个字,道出了一个功臣的生存智慧,也揭示了一个政治真理。

在权力场上,全身而退真的比一往无前更需要勇气和智慧吗?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史事纵览
以史为鉴,为现实拾遗补缺.人物、故事都源自正史,力求客观理智,有益于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