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索乡村全面振兴新征程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最新动态,不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以推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奋力书写社科学子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中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调研团分队四赴云南省蒙自市观澜街道碧色寨村和青云社区开展乡村振兴主题调研,深入探索当前农村集体意识、基层治理、青年参与乡村振兴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发展现状。
8月21日,调研团前往蒙自市观澜街道碧色寨村和青云社区开展调研工作。通过与当地村民和工作人员的沟通交流,调研团成员深入了解了当前观澜街道碧色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青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建设与发展情况。
大树根下,村里有事好商量
观澜街道碧色寨村创新治理方式,实现文明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文明进程人民参与。碧色寨村每月选取群众最关心的前3个议题,结合冷天村民喜欢边烤火边聊天、热天爱到村里大树脚乘凉拉家常的实际,创新性地将村民议事地点从传统的会议室转移到火塘边和大树脚,打造乡风文明的“加油站”。这种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村民的参与门槛,使得更多村民愿意并乐于参与到村务讨论中来,以轻松愉快的氛围促进思想的碰撞和共识的形成,打造接地气的文明实践阵地。
碧色寨村探索“管家婆”模式,推动文明实践与乡村治理融合。通过整合调解员、乡贤、文艺队伍和热心村民等多方力量,该村成立了别具一格的“管家婆”文明实践小分队。这一举措不仅丰富了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在解决群众所忧所需、促进乡村治理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管家婆”文明实践小分队以其独特的方式深入村庄每个角落,结合农民读书会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培训、传承好家风好家训,重视对一老一小的关爱服务,深受欢迎。在普通的拉家常中融入治理理念,无形中引导村民在面对纠纷和问题时能够理性表达,既增强了乡村治理的力量,也激发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热情。
这种自我治理的热情体现在观澜街道碧色寨村委会马街哨村的具体实践中。遵循“村里有事好商量,实事求是好解决”的原则,村民们齐心协力将一块空地改造成了停车场。不仅美化了村庄环境,还解决了随着农家乐和民宿业发展而增加的停车需求,更是为农文旅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在此模式下,每一个村民都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他们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作为村庄一份子的责任和归属。马街哨村的这种实践不仅适应了农村实际情况,更贴近了村民的真实需求,推动了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新时代背景下,文明实践与乡村治理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推动农村真正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田间地头,树立文明好乡风
激活内生动力,实现自治共治。碧色寨村通过“新风宴”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整合本村文艺队、流动酒席从业人员等力量成立“新风”文明实践小分队,创新“红白理事会推动+宴席承办商助力”的文明实践模式。通过红白理事会和宴席承办商的协助,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到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的行动中来,构建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良好机制。这种自下而上的参与模式,有效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促进了自治与共治的深度融合。
创新宣传方式,增强教育效果。碧色寨村利用婚丧嫁娶等人生大事作为宣传教育的契机,大力推行文明婚礼四流程,感恩父母、典型证婚、立家风家训、齐祝新人实现“一户办婚礼,文明一村人”。这种文化引领的方式,既保留了乡村的传统文化底蕴,又注入了现代文明的新元素,使乡村文明建设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碧色寨村在移风易俗宣传教育中,创新性地采用了快板、小品、舞蹈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宣传教育更加贴近群众生活,更加易于被接受和理解,增强了村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紧抓精神文明建设,村民共建精神家园。碧色寨村积极引导村民参与文明创建,乡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2022年以来,当地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会、“三话六学”实践活动、移风易俗宣传宣讲、科普宣传志愿服务等文明实践活动,使村民们在活动中不仅学习到了党的方针政策和科学知识,更是在互动中加深了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理解,从而更加积极地投身到村庄的文明建设之中。通过这些活动的持续推进,碧色寨村的村民在文明实践中找到了归属感和自豪感,村庄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大大增强。走进碧色寨村,可以看到干净整洁的街道、井然有序的公共空间,听到村民们谈论的是文明礼仪、看到的是互助友爱的邻里关系。这一切的改变,都离不开村民们的共同努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特色村规民约,强化制度保障。碧色寨村的村规民约“七字歌”以其简洁明了、易于传唱的特点,成为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重要依据。2023年,碧色寨村规民约入选云南省“最美村规民约”“十佳村规民约”。村规民约的推广与实施,不仅强化了村民的规则意识,也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同时,当地结合各类传统节日开展“好儿女、好婆媳、好夫妻、好邻居”、道德模范、“十星级文明户”等文明典型,进一步激发了村民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推动了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碧色寨村先后荣获中国传统村落、云南省卫生村、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云南省美丽村庄、云南省文明村镇等称号。随着乡村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和治理效能的不断提升,碧色寨村正逐步迈向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候鸟巢边,守护幸福促成长
观澜街道青云社区“小候鸟”课堂飞入寻常百姓家。该社区打造“学龄教育服务圈”让更多的青少年儿童可以更快融入居住地生活,解决务工爸爸妈妈无人照看孩子、无力辅导孩子的问题,社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会工作服务站为载体,联合社会组织、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办了“小候鸟课堂”,探索“社区互助式”教育服务,积极打造“家门口教育服务圈”,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共同做好周末及寒暑期儿童关爱的各项工作,为孩子们打造快乐成长的友好环境。
社区依托党群服务阵地,积极链接社工服务机构及周边兴趣辅导机构师资、场地等资源,开设暑期“小候鸟”课堂,针对孩子们的年龄差异和不同需求,提供书法、国画、国学、美术、舞蹈、体育、法律、心理健康等各种课程,为家庭暑期托管难提供多种解法。自项目实施以来,开展公益课堂37次,共计135节课程,暑期课程20次,共计80节课程,体育活动12场,讲座11次,志愿服务7次,共惠及2700余人次。社区还积极构建“家·校·社”服务体系,社区工作人员积极与联建单位、学校、家长协商研讨,每年定期到蒙自五中、北京路小学免费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积极解决社区青少年心惑,缓解社区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压力,为社区青少年提供了全方位的成长支持。其中,“情系青云·护航‘小候鸟’飞行”课堂已成为社区教育的一个亮点。迄今为止,该项目已连续开设四期,共计26节课,惠及1000余人次。此外,个案辅导服务也帮助了10余名有需要的青少年,为他们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指导。青云社区通过这些综合性教育活动,不仅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还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观澜街道青云社区积极争取社区“大党委”成员单位支持,创新志愿服务奖励机制,建立“成长加油站”,对辖区内190名家庭困难的各民族学生进行帮扶,鼓励广大学子通过学习成绩、技能荣誉、社区实践等活动累积积分,兑换学习用品,为孩子们学知识、学技能加油助力,搭建了连接孩子与社区、促进社会和谐的桥梁,营造“人人帮我、我帮人人”的社区氛围。青云社区的探索,为其他社区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模式。通过搭建“成长加油站”这样的平台,可以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社会的发展,有赖于文明的推动。观澜街道充分利用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让老百姓自己说的算,营造出“百姓共话佳事”的良好氛围,形成了有观澜街道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观澜街道用红色故事传达时代精神,用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百姓心声,用实际行动丰富蒙自人民文化生活,用鲜活案例记录观澜街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建设与发展。在未来,调研团也将秉承“笃学 慎思 明辨 尚行”的校训精神开展调研工作,以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奋力谱写新时代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文明实践新篇章。
来源:思创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