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为笔,绘就高质量发展生态画卷——高质量发展区域调研行·海东篇(中)

政务   2024-11-13 11:56   青海  

海东市乐都区三河湿地公园一隅。
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0.6%,18个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这一亮眼的成绩单,有力印证了海东市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
海东是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功能区,青海东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在全省占据十分重要的生态地位。
步入新时代,海东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勇担青海东部门户生态屏障的政治责任和一江清水出城出省的历史责任,坚持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环境质量再上新台阶,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新成效,为建设大美青海注入海东力量。
保护发展“并驾齐驱”
时值初秋,海东市乐都区洪水镇阿兰工业园区绿意盎然。走进位于大路旁的青海鸿利通金属科技有限公司,院落四周除了用于通车的硬化道路,便是青黄相间的农田和盛开的繁花,眼前的美景,很难让人将这里与曾经因污染而面临改革困境的工业企业联系起来。
青海鸿利通金属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扎根这片土地至今。公司以硅铁和金属硅产品的生产、销售、供应为业务核心,产品销往国内大中型钢厂及不锈钢企业,在为地区就业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的同时,自身也不断发展壮大。公司现有的218名员工中,90%来自周边农村,他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靠这份工作撑起了家庭的经济支柱。
跟随公司负责人颜安旺走进二车间,高大的铁门缓缓向两侧推开,映入眼帘的浇筑车间里,工人们看似“悠闲”地坚守在各自工位,没有想象中那般忙碌的场景。偌大的车间内,站在门口借着红色的火光,甚至能清晰看到最里面工人被映红的脸庞。
“去年上了2套定点浇铸无组织烟气收集系统后,污染物排放大幅减少,员工的身体健康有了保障。你看,现在车间里基本看不到烟尘。”站在改造达标后的“绿色浇铸”车间,颜安旺红色安全帽下的脸庞绽放出自信的笑容。
在二车间后侧,一条粗壮的管道一直连接到100米开外的仓室,浇铸车间的烟尘就是通过这条管道被大型风机吸至仓室。而公司共设有7间这样的仓室,每一个仓室安装了700到800个环保布袋,以此实现除尘治理效果。
“绿色浇铸”工艺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浇铸车间的工作环境,消除了工人一直以来的顾虑。家住洪水镇阿西村的辛秉海在厂已15年,从最初的冶炼工做起,如今已是车间炉长,年均工资收入9万元。谈及“绿色浇铸”生产工艺,他说:“定点浇铸就像给厂房装了个大型抽油烟机,环境干净了,对我们身体也好。”
青海鸿利通金属科技有限公司的今天,是海东市铁腕整治铁合金行业环境污染的生动缩影。过去十几年,铁合金企业的陆续入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海东市经济快速增长和城乡建设取得新成绩,但随着时间推移,行业生产低集中度、高能耗、高污染的问题,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愈发尖锐。
为此,这些年海东市将铁合金行业环境治理作为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关键环节,坚持帮扶与监管并重,全面提升铁合金行业污染防治水平,助推绿色高质量发展。去年9月中旬,一场跨省的学习“取经”之旅拉开帷幕,海东市19家铁合金企业主要负责人以及党委政府相关部门人员组成观摩团,前往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调研学习铁合金行业环境治理的先进技术和成熟经验,并结合海东实际形成调研报告,正式开启了针对铁合金行业的“绿色革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今,海东市19家铁合金企业已建成定点浇铸烟气收集系统37套,有效遏制了烟气外溢现象,空气质量显著改善,交出了铁水浇铸烟尘治理的“绿色成绩单”,让铁合金行业成为海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水清岸绿”家底厚实
站在民和县史纳湿地公园,满目翠绿,景色宜人。然而,十年前这里厂房密布,烟囱林立,是一片火热的工业厂地。
“10年前站在这儿,眼前除了厂房就是工业烟囱,甚至能闻到刺鼻气味。”手指着脚下的河滩以及两岸的绿地,身材高大、面庞黝黑的民和县生态环境局局长张小强感慨道。
民和县地处青海省东部,位于青、甘两省交界处,是青海的“东大门”。20世纪80年代,民营经济在民和大地蓬勃发展,在109国道老鸦峡东段至川口镇20多公里的狭长地带,建起数十家大大小小的高耗能企业,被人们称为“青海的硅铁走廊”。这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在为民和带来财政收入和就业岗位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2008年,民和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对“硅铁走廊”中的高耗能企业全部关停或转产。
这些年来,民和县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立足打造“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拆除老镁厂废弃厂房,复垦并种植花草树木,全力开展生态修复,将昔日的工业厂区改造成了湟水河流域河滨缓冲带的湿地公园。
在史纳湿地公园,至今保留着老镁厂的一些标志性建筑,如一座高几十米的上料塔、一截火车头和三条铁轨,这些保留下来的建筑和物件成为公园的一大特色,如今,史纳湿地公园已成为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湟水河是黄河上游重要支流,民和是青海省确保黄河一江清水向东流的最后关口。
持续推进河湖长制、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水环境治理,实施水污染防治项目……近年来,民和县系统规划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抓好水污染防治各项工作,以优质生态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2023年以来,湟水河东垣村、边墙村断面Ⅲ类以上水质达标率为100%,黄河大河家断面Ⅱ类及Ⅱ类以上水质达标率为100%。
“这些年,政府的理念、企业的认识、老百姓的环保意识都有了深刻转变和提升。”张小强介绍,这是民和县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坚实底气。
在民和县城,湟水大道排水防涝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项目施工负责人白强介绍,湟水大道有264处污水管网错接混搭点,此次项目将实施老城区雨污分流整治,逐步完成改造,让湟水河清水向东流。
一江清水永续东流
“天下黄河循化美。”黄河流经循化县境79公里,在黄河上游水生态保护和治理中占据重要地位,县域内的水环境治理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对于保障一江清水向东流至关重要。
紧邻黄河的循化县,凭借得天独厚的黄河水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冷水鱼养殖和特色种植,在共享生态红利的同时,积极投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事业,“水清岸绿”的生态家底愈发厚实。
连续几天的阴雨让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污水处理厂负责人余云和同事比平日更加忙碌。查看数据、上报信息、安排机修工作、巡视巡查,晚上还要检查工作完成情况……一天下来,他们就像不停旋转的陀螺。“这几天雨太大了,我们一直提心吊胆。”余云说。
循化县污水处理厂刚完成扩容改造,于7月中旬正式投入运行,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县域重点建设项目,于2023年初全面开工建设。
尽管刚经历一场暴雨,厂区内依然整洁清爽。不同功能的厂房依次排列,各处理间被草坪、小路有序隔开,井然有序。
在污水紫外线消毒处理间,工作人员马文霞正在监测污水。这些污水经处理达到国家一级A标后才会有序排放。
来到污水处理厂出流口,一条深长的蓝色沟渠中,经过处理的清澈水流潺潺流淌。余云带着同事,舀起一瓢水装进玻璃瓶,自豪地展示给大家:“够清澈吧?这水还要经过监测,达标后才能排放。不远处就是黄河,我们绝不能让不达标的水排出去。”
这些年,随着循化县城市污水排放量日益增加,原有的污水处理厂已无法满足需求。为保障下游居民用水质量、提升黄河流域水资源环境、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2023年,循化县启动了县污水处理厂扩容改造项目建设。如今,项目已完工,各项设备运行正常,超负荷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循化县污水处理厂扩容改造项目是一项关乎全县发展大局的环保和民生工程。项目投入运营后,截污管道收集的污水都通过这颗强大的“净化心脏”进行处理,极大地改善了周边水体环境,对治理水污染、保护流域水质和生态平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来   源:青海日报

责   编:杨   昕




海东之声
海东市网络舆情、网络安全事件举报电话:0972-8616190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