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沙塘川河流域,整洁的河岸、清澈的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岸边美景与碧水清波交相辉映,孕育着沿岸村庄和田野,不时掠过的水鸟划破天际,呈现一幅人与水和谐共处、水与城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这是沙塘川河流域幸福河湖沿岸的美景,也是互助土族自治县全面贯彻落实河湖长制的缩影。
虽然主汛期已过,互助土族自治县河湖长制办公室副主任王银志和同事依然每天来到县域重要河湖开展巡河湖工作。
沙塘川河,是湟水河的较大支流,发源于互助县南门峡镇,干流长73千米,塘川镇境内河段长26千米,沿河分布行政村28个。“为全面深入推进河湖长工作体系建设,形成河湖生态保护与管理的长效机制,确保流域生态持续向好,生活环境更加美丽宜居,我们全面实行河湖长制,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和常态化巡河湖制度,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域岸线管控持续加强。”王银志介绍。
“河道植被稀疏,环境脏、乱、差。”说起沙塘川河以前的样貌,塘川镇新元村村级河湖长兼河道保洁员赵国强记忆犹新。
赵国强每天的工作任务除了巡河外,还要捡拾垃圾,清理河岸上的杂物,以保证河湖两岸整洁。“经过治理,沙塘川河不仅生态环境变好了,许多以前没见过的鸟儿,如黑鹳、黑颈鹤等经常来这里安家筑巢。”赵国强说。
河湖长治,方能碧水长流、业兴人和。如何让沙塘川河流域河道面貌焕然一新?互助县河湖长制给出了答案——
积极实施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病险水库、骨干坝除险加固等项目建设;实施沙塘川河支流(互助段)水污染治理与水生态修复工程项目,敷设污水管网24公里,污水管网覆盖率及污水收集率逐年提高,流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强化流域综合整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一体推进治水、治污、治岸。
加强水资源保护,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管理制度,沙塘川河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依托“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有利契机,扎实开展河湖长制宣传工作,干部群众爱水节水、管水治水、护水用水意识明显增强,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全域全民治水格局。
积极探索水文化建设途径,因地制宜,应势谋事,将沙塘川河流域优势资源有机融合,带动河湖周边乡村生态农业、民宿、文创、旅游产业等多业态发展,积极开发利用南门峡水库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南门峡湿地公园。实施沿河农业灌区休闲旅游项目、自行车游骑道与城市生活融合,倡导更加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有效提升和展现城乡活力,构建和谐幸福文化氛围,实现增收致富、生态保护双促双赢。
为推动河湖重点问题有效解决,形成共同守护河湖安澜的强大合力,互助县23名县级领导全部纳入河湖长制责任体系,分级分段分区域担任县级河湖长,明确乡镇及村级河湖长522名,做到河湖管护“空间覆盖无空白、职责落实无盲点、监督管理无缝隙”。把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作为加强河湖管护的重要抓手,深入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各级河湖长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河湖长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县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域岸线执法监管管控持续加强。
“我们在沙塘川河落实河湖长32名,其中,县级责任河湖长1名,乡(镇)级总河湖长2名,责任河湖长1名,巡河保洁员27名,累计巡河1.5万人次,合力守护‘水清河畅、鱼翔浅底’的美丽图景。”王银志说。
王银志介绍,作为青海省“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布局的重要节点,在威远镇卓扎滩村柏木峡河道开展河道治理工作中,保持溪流原有生态,采取河道清淤、固岸绿化、整修边坡等措施,注重水利防洪、供水安全保障作用。
河长办积极服务经济建设大局,不仅让昔日满目疮痍的河道焕发生机,更让村民吃上了旅游饭、生态饭,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卓扎滩村党支部书记颜章东说:“卓扎滩村委以政府项目支持和群众入股的方式,整合7.33公顷河滩地、3.267公顷集体地块和25.33公顷林地,开启生态修复与旅游开发的双重变革。从破坏生态谋生存到保护生态促发展,村里走上了向生态要效益、用旅游谋福祉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互助县正在打造全域美丽幸福河湖,积极探索以增进群众幸福指数为主的非生态综合治理,着力提升滨水空间自然生态功能,构建以水为脉,蓝绿交织,水城融合的自然水系生态格局,建设安澜河、生态河、幸福河。”互助县水利局副局长严积东表示。
如今,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水美城乡图正徐徐展开……
来 源:青海日报
责 编:杨 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