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帆领航】党史学习 | 麦风:窑洞里的人民广播第一代播音员

文摘   2024-09-22 18:24   中国台湾  

每日金句

只有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发挥更大威力。当前,社会上思想活跃、观念碰撞,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日新月异,我们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创新内容和载体,改进方式和方法,使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的讲话


党史学习

“当……当……当……刚才最后一响是上海时间19点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1940年12月30日,在革命圣地延安以西19公里的王皮湾村的窑洞中,第一次发出了振奋人心的广播声。播音员麦风清晰、洪亮的声音响彻中国大地,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广播电台诞生了中国人民广播事业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也由此开启

声音是时代的印记,也可以传递时代的力量。1940年中国上空响起的这一红色电波,划破硝烟弥漫的抗日烽火,震撼民族解放的长空,指引人民前进的方向。麦风,作为延安新华广播时期最早的播音员,是这股力量的重要一员。

1940年,麦风在延安

浪漫巧合——成为“延安第一个麦克风”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首播当晚,很多守在收音机旁的听众,都好奇地询问:这个播音员是谁?

她叫麦风,1922年生,原名徐瑞璋,江苏苏州人。

1938年,中国掀起了抗战高潮。徐瑞璋正在武汉上中学,她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救亡宣传活动,加入救亡青年健友会、青年救国团汉口分会,到街头募捐款物,到医院慰问伤病员等,还在汉口街上演出过《放下你的鞭子》《打鬼子去》等抗战小剧。武汉失陷后,徐瑞璋和家人逃到重庆,继续上学。1939年6月,徐瑞璋偷偷离开学校,加入抗敌演剧第三队。

1939年12月,麦风穿着抗战演出队发的灰色军棉衣裤,脚上穿着草鞋,从陕西宜川英王镇准备赴延安

1940年2月,徐瑞璋毅然选择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去往延安的路上,途经关中平原,正逢小麦吐穗季节,和风吹过,一望无际的金色麦浪起伏。一路同行的诗人见景生情,对徐瑞璋说:“你以后就叫‘麦风’吧。”“麦风”如同青年力量,是播撒希望、传递美好之风,徐瑞璋觉得这个名字很有诗意和纪念意义,便欣然接受了。

“我叫‘麦风’,万万没有想到我走上的第一个工作岗位就是每天面对麦克风,这种巧合,使我与同志们都感到惊奇和喜悦。从此,同志们都开玩笑,叫我‘麦克风’,还说我是‘延安第一个麦克风’。”1991年,麦风在其发表的《50年前的红色电波——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一文中这样回忆。麦风对采访她的记者蔡革文感慨道:“麦风与麦克风,是巧合,也是命运。”

在延安,麦风是如何成为播音员的呢?南京图书馆馆长、教授陈军在《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一书中揭秘了这段机缘:1940年秋天,延安女子大学业余剧团演出果戈理的名剧《钦差大臣》,麦风在剧中扮演了一个次要角色——铜匠的妻子。在一场戏里,铜匠的妻子向钦差大臣告市长的状。大段道白像连珠炮般从麦风口中迸发出来,她表演时情绪激昂,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获得了满堂彩。但她压根儿不知道,中央军委三局在王皮湾村筹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正在挑选播音员。她的表演成了一次播音员的考试,她被“择优”录取了。

1945年夏,麦风一家在延安

自力更生——奋斗在羊膻味的播音室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初期,受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和干扰,党报很难传送到国统区和沦陷区。让更广大的民众收听到党中央的主张和声音,成为越来越迫切的任务。

1939年冬,周恩来赴莫斯科治病,次年3月回国时,将共产国际援助的一台苏制广播发射机拆卸打包空运到新疆,再用汽车经兰州、西安运抵延安。

延安时期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和家属

有了广播发射机,中共中央发出建立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指示,周恩来任广播委员会主任,委员会成员有中央军委三局局长王诤、新华社社长向仲华。

然而,在窑洞里创建人民广播,谈何容易?麦风撰文回忆,当时,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不足50人,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自力更生,白手起家,调配干部、选台址、凿石窑、挖水井……“几个月下来,他们在山坡上开凿了多孔石窑洞和土窑洞,又盖了十几间土坯石板房作为播音室、机房、办公室和宿舍之用。”西安邮电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王莹撰写的《抗战时期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一文,也道出了当时电台建成的不易:“电台的动力是用旧汽车的引擎改造而成,电台的发射天线架是用三根大树干捆成‘丫’形栽在山上做的。”

1940年冬,18岁的麦风进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成为红色广电第一位播音员,也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第一代播音员。麦风调到广播电台后,立即投入紧张的播音练习。因为没有学过播音,电台的机务主任汤翰璋耐心地教她怎样吐字发音,怎样掌握速度。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电台仅有的小字典都快被她翻烂了。她每天用《解放日报》练习播音,逐渐掌握了播音的基本要领。

根据老同志回忆绘制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机房工作时

开启希望——点亮“灯塔”指引人民前进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成立,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传播了党中央的声音。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呼号为“XNCR”,X是国际电信联盟规定中国广播电台使用的代码,NCR是“新华广播电台”英文“New Chinese Radio”单词的首字母缩写。当时的西北大学学生赵勉回忆说,这个呼号代表延安,更代表希望

1941年1月,国民党悍然发动皖南事变。18日,《新华日报》登载了周恩来的题词“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在《新华日报》与国民党展开尖锐斗争的时刻,1月下旬,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播发毛泽东写的《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据现有材料,这是党的广播电台首次播发毛泽东的著作。

这次播音给麦风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麦风回忆,“皖南事变”后,1941年1月的一个下午,她看见新华社通讯员骑马奔驰而来,意识到一定有重要文件,果然是毛主席亲自执笔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言人对新华社记者的谈话》。“我们立即到播音室,在小油灯下熟念稿件。‘皖南事变’我们很生气呀,国民党顽固派天天骂我们哪。我们有这么一篇文章,毛主席写得很厉害的:‘顽固派,你要不好好改正的话,就把你丢到茅屎坑里去。’特别有劲,我们播得也很使劲,播得满头大汗,所以后来三局领导打电话来说,‘播得有力量’。”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使用的第一台发射机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最初每天播音一次2小时,后来增至每天两次3小时和3次4小时。广播内容有国内国际新闻,抗战消息,中共中央重要文件,《新中华报》、《解放》周刊、《解放日报》的重要社论和文章等。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播音爱憎分明,清脆嘹亮,在解放区和国统区、沦陷区之间架起了一座空中桥梁,成为我党“与敌伪展开空中宣传战”的最重要武器

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时任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编辑杨兆麟回忆:“后来我们收到听众的来信,‘听到你们的广播,好像在茫茫的黑夜里看见了一座灯塔,指导我们前进’,这封信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后来由于电台机器的主要零件被烧坏,一时难以修复,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一度停播,播音员被送回清凉山新华社。1945年9月,麦风奔赴东北,开始了新的工作生涯。

1945年8月,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抗日战争胜利声中恢复播音;1949年3月25日,迁进北平(今北京),改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同年12月5日,正式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96年9月,麦风在延河边

20世纪70、80和90年代,麦风曾经三次回到延安,回忆起当年播音的岁月和情景,激动万分。2002年11月,麦风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0岁

生前,麦风多次表示:“延安是我工作、生活过6年的故乡,是这个革命大摇篮教育我奠定了革命的人生观,教导我相信共产党,永远跟着党,坚持走革命道路。我要永葆信念,做一名永不褪色的老延安!”














“有奖竞答”


在上期【红帆领航】栏目中,我们了解到林志洲一直保存着他那泛黄的白布袋,那么在他的白布袋子中一共收入多少枚军功章?

A.2枚

B.3枚

C.4枚

D.5枚


编辑 | 周泫

图文来源 | 学习强国

一审 | 周泫

二审 | 李琼琼

三审 | 贺 江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学生党建工作室发布

“点赞+在看”会有好事发生

2024年9月22日

湖南文理生环小助手
生环学院小助手,带您了解最新鲜的新闻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