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新区首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严谨细致的评审与讨论,“故宫文物南迁乐山故事”“安谷蹄花制作技艺”“安谷烧麦制作技艺”3个项目正式通过专家评审,纳入县级非遗名录。接下来就跟着小编一起,走进高新“非遗”系列之故宫文物南迁乐山故事。
抗战时期的安谷镇,富庶僻静,平畴沃野,水网众多,独特的地理环境使之成为了战火纷飞时故宫文物的“乱世净土”。抗日战争时期,为躲避日寇战火,逾百万件故宫文物精粹踏上了南迁之路。局势变化,战火紧逼,文物从北京迁往上海,又辗转至南京、长沙。历经空袭、撞车、翻覆等种种艰险,1939年9月24日,在四川盆地外已是烽火连天的情势下,故宫文物南迁到了安谷,全部就近入驻安谷“一寺六祠”,按寺祠分设库房。成立故宫博物院乐山办事处,欧阳道达任主任办事处还安装了与县府的专线电话,以备出现紧急情况得到及时支持和处置。“一寺六祠”自成一体,俨然成为文物在蜀地避难的绝佳场所。
值得称道的是,这批国之瑰宝在安谷镇安全藏身七年零八个月,竟一件不少,丝毫无损。
从马衡、欧阳道达等第一代参与押运的主持者、参与者,到郑欣淼、欧阳定武等第二代的亲历者、见证者,再到刘文龙、魏奕雄、刘忠福、彭海军等第三代的讲述者、研究者,在安谷镇上,乐山故事脍炙人口,历久弥新。这些传承脉络为研究该时期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了详实的史实依据,是抗日战争特殊历史阶段的真实见证,也是历史故事在民间广泛传承传播的重要载体。
南迁过程中,文物得到妥善保护,为研究中国古代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故宫文物南迁具有抗战历史遗产资源和传统文化遗产资源的双重特征,体现了几代故宫人的文化担当以及乐山人民对文化保护的家国情怀,它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对中华文化的坚守,使得中华文脉在战火纷飞的艰难环境下得以延续和传承。文物南迁过程中的存放、保护和运输涉及诸多科学方法和技术,如文物的包装、搬运以及保存的方法,安谷八年,南迁文物几乎毫发未损,为现代文物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重要参考。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参与其中的当事人大多已辞世,仅有部分故事通过口述代代相传。文物典守安谷期间涉及仓库7处、渡口7处、建筑4处,历经数十载风雨变迁,现仅存欧阳道达旧居、尹焕章旧居、梁廷炜旧居、易祠和顺河场堆栈五处。
这段历史不仅是文物的迁徙,更是民族文化在战火中顽强存续的生动体现,彰显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捍卫文化根源的坚定信念,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
乐山故宫文物南迁历史研究院主任彭海军表示:“接下来,乐山高新区将完善保护机制,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对故宫文物南迁遗址遗存进行科学保护。并建设好乐山故宫文物南迁陈列馆,依托这样的文保单位,再加上新建的宋祠形成1+5展馆群。还要积极做好文物南迁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依托故宫文物南迁陈列馆,打造小课堂,做好研学课程开发,积极同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等单位和部门协调联动,形成大思政的宣传教育格局,将思政教育写在中华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