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国家卓越工程师”荣誉称号获得者张军:在临港,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

政务   2024-11-06 18:09   上海  

前言: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人才已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关键力量。临港新片区,作为上海乃至全国科技创新的重要高地,始终致力于营造一流的人才发展环境。本次,我们有幸专访到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杰出代表——张军正高级工程师,通过他的视角,探讨临港新片区是如何重视并吸引人才,以及这些人才如何反哺并推动区域的发展。


作为“年轻的城,年轻人的城”,人才在临港新片区获得高度认可与颂扬。2024年10月12日,临港新片区举办首届光影秀及烟花燃放,张军作为杰出代表在当天点燃烟花装置。我们的话题很自然地从当天的活动开始,“我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就感到非常荣幸,在临港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我能作为人才代表点燃首场烟花的装置,很荣幸,也很自豪……”



国家卓越工程师——张军



2024年1月19日上午,“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81名个人被授予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张军就是其中的一位。这次受表彰的工程师个人和团队在重大工程建设、重大装备制造、“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发明创造等工作中,矢志爱国奋斗、锐意开拓创新,取得了一批先进工程技术成果,为不断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做出了卓越贡献。


对此,张军表示:“在国家战略转型的过程当中,国家的发展由过去的粗放型转变为技术进步推动的生产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工程师和科学家所发挥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国家面向工程师队伍首次设立这个奖项,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工程技术事业的高度重视、对工程技术人员的亲切关怀。通过这一荣誉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


作为推动工程科技发展的创新主体,工程师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张军看来,这次对工程师的表彰,在肯定工程师为科技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是国家未来战略发展科技兴国、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前瞻性举措。


张军本人,是中国科学院导航卫星创新研究团队的核心骨干,也是2017年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核心成员。他从事卫星通信、卫星导航等领域研究20余年,曾先后参与完成我国首颗低轨存储转发小卫星“创新一号”以及“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北斗IGSO/MEO卫星等十余颗卫星的研制工作,均取得了圆满成功,为我国低轨卫星通信和北斗导航系统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勤于学习、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善于合作、甘于奉献”的工程科研人员代表,充分发挥着示范表率作用。


结缘临港,开启新程


2019年10月12日,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揭牌近两个月之际,张军的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在刚刚竣工的临港卫星研制基地北区召开建设工作推进会,正式揭开了卫星创新院在临港发展的新启程。


2024年,是张军来到临港工作的第四年,就在这一年,他在临港买了房,举家搬迁过来,结束了杨浦、临港两地跑的生活,“现在算是真正的安定下来,也是因为对于临港的归属感,和家人在经过了慎重的抉择之后,选择在这里买房”。


“归属感”是张军在采访过程中常用的词,也是这几年他在临港工作、生活的最深感触。张军说,当年单位整体搬迁过来的时候,周围仅有两家公司,现在这一带厂房越建越多,各类高科技公司抱团发展,主城区更是塔吊林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张军感叹着这两年临港新片区的发展太快了,从小环境到大环境都在加速奔跑,以他目前所在的卫星创新院为例,四年间,新入职青年科研人员300余名。

创新研究院科研人员队伍不断壮大的背后,是一线研发人员对于科研事业的一份深深热爱。“我们去学校招人的时候,也在问自己,到底靠什么引才留才?我理解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源于对这份事业的热爱。” 二十多年的科技工作经历,让张军深刻地感受到——做科研,热爱是基础底色。

白天开会、协调总体相关事项,下班或节假日也在抓紧时间调试设备、做测试、解决问题,这是张军的工作常态。这二十多年来,张军能够突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正是源于这份对科研的热爱,他表示:“科研不是一份被动接受的工作,而是一份受理想驱动主动去做的事业。”


他也认为,“我们研发卫星,不仅要仰望星空,还得脚踏实地”。在这一点上,临港新片区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很多年轻的科研人员到临港后,从人才房安置到落户、买房优惠政策,一系列的保障政策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这对于静心搞科研是非常重要的。以他自己为例,在临港买了房安定下来了,就有一种很深的归属感,而这种归属感同样是年轻人所需要的。


协同发力,反哺临港的科技发展


在临港这几年,也是张军团队研发卫星事业突飞猛进的几年,“以前我们单位主要研制的是百公斤级微小卫星,现在吨级甚至更大的科学卫星也在研制;卫星发射也从一颗颗单发,开始走向批生产、批发射,今年我们一年就要发射近百颗卫星。”在张军看来,行业繁荣与科研技术条件的优化是科技进步的基石,临港新片区近年对科研与人才发展的鼎力支持,软硬件协同发力,促进了片区科研事业的迅猛发展。


在张军看来,国家发展战略已经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变,临港作为国家战略发展中的重要一环,是发挥前沿引领作用的重要城市之一。作为科研人员,他们也在探索,如何通过科技力量提高新质生产力:“还是要紧扣国家发展的需求和引领,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怎么把我们自身的技术能力、技术水平再提升?以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为例,北斗三号的建成,标志着我们由“慢跑”转为“并跑”,在未来的10年或者20年间,我们要做的是如何从“并跑”转为“领跑”,这其实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


展望未来,张军始终认为,科研人员除了要干普通人能看到的事,还要干普通人看不到的事情,“仰望星空,还有好多未知等待我们去探索、许多工程难题等待我们去解决。”

为此,在临港,地球的一个支点,像张军一样的无数科研工作者们,正在向地球之外的太空努力探索,对标国家急需、战略必需的时空领域,加大创新探索力度,积极布局新赛道,着力提升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能力,与临港新片区共同发展与进步,发展面向未来的科技力量,催生更多的新质生产力。




来   源:上海临港人才自由港

编   辑:陈思怡


上海临港
“上海临港”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的官方订阅号。汇聚临港最及时的资讯、最权威的政策、最便民的服务。我们正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打造产城融合、开放创新、智慧生态、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敬请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