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小伙在烟盒背面写下的这首歌,却被退稿!今天人人会唱,还传遍全国、登上太空!

文摘   2024-10-13 21:07   广东  



来源:北洋之家综合

迎着清晨一缕朝霞,
伴随着雄壮的国歌,
天安门广场
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升旗仪式结束后,
广场上响起熟悉的旋律,
12.3万名天南海北赶来观礼的人们
一同唱起《歌唱祖国》。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这首歌上一次让我们湿了眼眶
是在9月29日——
一段“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共唱《歌唱祖国》的视频,
冲上了微博热搜。



听到几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家,
颤颤巍巍却饱含深情地
唱响这段旋律,
告白伟大祖国,
网友纷纷留言表示“泪流满面”。


对于中国人来说
这首歌的旋律再熟悉不过,
只要你起个头,
上至耄耋老人,
下到求学孩童,
会有无数人应和。

鲜为人知的是,
它最初的创作
是一名32岁的小伙子
在烟盒背面完成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里的新中国》,
为我们还原了
这首歌背后的故事。


01


路过天安门灵感迸发
用烟盒记录下歌曲

时光倒流75年,
1949年10月1日,
天安门广场,
下午5点51分,开国大典进入尾声,
声势浩大的群众游行开始了。
  此时此刻,在东侧观礼台上,
一位31岁的音乐人
看着游行队伍心潮澎湃。

△《文艺里的新中国》视频截图

明年的这一天,
大家能不能唱着欢快的歌曲
走过天安门城楼呢?
他立志写一首歌颂祖国的歌曲,
把千千万万中华儿女
热爱新中国的情感表达出来。

这个人正是
著名作曲家冼星海的学生
王莘

△王莘旧照(《文艺里的新中国》视频截图

王莘,
1918年出生在江苏无锡。
他自幼喜欢音乐,
但生逢乱世,生活不易,
14岁去上海打工的时候,
有幸结识了冼星海、
吕骥、孙慎等进步音乐家,
就此投身抗日救亡。

1938年,王莘入学延安鲁艺,
临毕业时,
老师冼星海把一支自动铅笔送给了他,
“我用它写出过《黄河大合唱》,
也希望你能用这支笔写出传世佳作! 

△1939年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图为演出前鲁艺的学员们在山坡上练歌。指挥者为冼星海,箭头所指为王莘,他当时演唱了“河边对口唱”中的王老七。

参加完开国大典,
王莘用这支笔一直不停地创作,
写了近百首歌曲,
有6首被报纸刊登,
但始终没有被传唱开来。

1950年9月
担任天津音乐工作团团长的王莘
在北京购置了一批乐器,
返回车站时
恰好再次从天安门广场经过。

此时,
新中国即将迎来一周年庆典,
天安门城楼上装饰一新,
正在挂大红宫灯,
到处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
王莘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
迎着秋风被吹得唰啦唰啦响,
广场上少先队员们
敲着军鼓、唱着歌正在练习队列。
红旗飘扬,歌声嘹亮,
这一幕一下子触动了他的心弦。

△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截图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恍惚间,灵感从天而降,
几句歌词伴着旋律在他的心头涌动。

王莘非常兴奋,
因为双手提着乐器,
他无法将词曲记录下来,
于是他反复地大声唱着,
走向前门火车站。
不少行人和旅客向他投来诧异的目光,
但一种莫名的自豪感,
使他浑身热血沸腾。

△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截图

在返回天津的火车上,
王莘难以平复激动的心情,
他急忙拿出笔,
没找到纸,
便在烟盒背面飞快记录起来。

车轮滚滚向前,
看着窗外的大好河山,
他灵感如泉涌,
“越过高山,越过平原,
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
后半段的歌词与曲谱
也跃然于烟盒上。

△王莘用冼星海送他的自动铅笔书写的手稿

抵达天津的家中时,
天色已晚,
可王莘此时却依然沉浸在创作的喜悦当中,
他兴冲冲地推醒了
即将分娩的夫人王惠芬。
“写出来了!写出来了!你听听。
激动的王莘反复给妻子唱着。
几个小时之后,
王莘迎来了大女儿的顺利出生。

△《文艺里的新中国》视频截图


02


他走上街头亲自教唱
尤其受到学生欢迎

1950年9月16日下午,
王莘敲响了团里小钢琴手靳凯华的大门,
希望她帮忙演奏一下
刚刚创作完的这首作品。

当一个个音符,
借由黑白琴键
第一次化成慷慨激昂的钢琴曲时,
更增加了王莘对这首歌的信心。

为免失联,扫码加主编好友。

王莘兴奋地拿起歌谱,奔向报社。
他希望自己精心创作的这首作品
能在国庆节到来之时,
成为大家表达爱国情感的歌曲。
然而,没有想到的是,
几天后,王莘却收到了报社的退稿,
原因是国庆稿挤,暂不刊用”。

歌稿虽被退回,
但王莘并没有灰心丧气。
他动手刻蜡板、油印了歌谱,
到学校、工厂、码头、铁路等地
亲自教唱。

很快,这首唱出人民心声的作品
在天津的大街小巷流传开来,
尤其是在学生中特别受欢迎,
成为校园里的流行歌曲。

△著名作曲家王莘

高兴之余,
王莘琢磨着要有个正式的场合演出才行。
1950年的秋天,王莘和他的同事们
将《歌唱祖国》的首次演出
放在了天津市耀华中学的礼堂。
王莘亲自上台指挥,
男高音歌唱家王巍领唱,
14岁的靳凯华钢琴伴奏。

靳凯华至今还记得首演的情景。
“没想到这首歌会这么受欢迎。
演完之后,学生、老师们
嗡的一下全都站起来了,
有节奏地给我们热烈鼓掌,
演员们都特别激动。”

03


《人民日报》推荐全国人民传唱
被毛主席连夸三个

1951年春天,
《歌唱祖国》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
一路唱到了北京大学。
到了秋天,
更是传遍了北京的各大院校。

王莘就想,
不发表也没关系,
只要群众愿意唱就行。

没想到有一天,
王莘接到时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秘书长孙慎
打来的电话,
说让王莘赶紧找到
歌曲《歌唱祖国》的作者,
要到这首歌的词曲,
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急要。
王莘高兴地说:
“这首歌的作者就是我!”

在新中国成立两周年前夕,
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文件,
要求在全国传唱《歌唱祖国》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录音并灌制成唱片发行。
1951年9月15日的《人民日报》
向全国读者推荐了《歌唱祖国》

△1951年9月15日《人民日报》第三版

1951年10月1日,
王莘受邀到天安门观礼。
这一次,还没等他踏上广场,
远远就传来了《歌唱祖国》的旋律。
从这一天起,
每逢重大庆典和节日,
《歌唱祖国》的旋律都会响彻大江南北。

1951年10月29日,
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上,
毛泽东主席得知列席会议的王莘
就是《歌唱祖国》的作者,
高兴地夸奖《歌唱祖国》
写得“好、好、好”,
还将刚出版的《毛泽东选集》赠予王莘
并为他签字留念。

04


《歌唱祖国》
走出国门,传遍世界,登上太空

1958年,
在周恩来总理的支持和鼓舞下,
天津音乐工作团
开启了出国演出的历程。
阿富汗、埃及、捷克斯洛伐克……
每到一处,都受到了热烈欢迎。
而《歌唱祖国》作为必唱曲目,
更是每一场演出的重头戏。
《歌唱祖国》的首位钢琴演奏者靳凯华,
彼时也不过20多岁的年纪。
随团出国演出的经历
她曾不止一次在采访中提到——
报出《歌唱祖国》的节目名称,
现场往往鸦雀无声,
因为他们没听过这首歌。
但等到演唱结束后,
又无不是全场沸腾,
掌声与欢呼声不绝于耳。
音乐的魅力可以跨越国界和文化的差异,
这是当时团里所有人的共同感受。

△《文艺里的新中国》视频截图

在《文艺里的新中国》节目中,
已经88岁高龄的靳凯华
还专门回到天津市耀华中学礼堂,
为同学们伴奏《歌唱祖国》,
以表达自己对这首歌的热爱。

△《文艺里的新中国》视频截图

如今,距离《歌唱祖国》
创作完成的1950年,
已经过去74年。
《歌唱祖国》的旋律越传越广,
不仅在新中国无数个重要时刻响起,
更是传遍世界、登上太空。

1997年,
在香港回归的交接仪式上,
英国皇家乐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队
共同高奏《歌唱祖国》。

1999年,澳门回归,
《歌唱祖国》的旋律
奏响在澳门的上空。

2003年,
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
航天员杨利伟将《歌唱祖国》
首度带上了太空。

2007年,
“嫦娥一号”探月卫星
从38万公里以外的月球轨道
向地球发来了《歌唱祖国》的歌声。

2008年,
《歌唱祖国》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唱响
传递给全球几十亿的观众……

国家一级指挥家、
解放军军乐团音乐总监于海,
见证过很多次《歌唱祖国》
在国外演出时的感人场景。

△于海(《文艺里的新中国》视频截图)

令他印象最深刻的,
是2011年5月出访联合国的那一次。
他和乐队
在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
投票会议大厅演奏《歌唱祖国》。

△在联合国演奏《歌唱祖国》(《文艺里的新中国》视频截图)

当时有很多华侨不知道
中国会拿什么曲子压轴。
可等到那个熟悉的旋律响起,
所有华侨不约而同站了起来,
跟着乐队歌唱,泪流满面。
“我自己也泪流不止。”
于海回忆道。

这么多次经典的传唱,
这么多个感人的画面,
遗憾的是,
王莘未能全部知晓

△《文艺里的新中国》视频截图

王莘晚年因突发脑血栓
导致半身不遂,无法活动。
2007年,病情突然恶化的他,
住进了医院的重症病房。

2007年10月15日,
这位一生热爱着祖国的老人离去了。

△王莘在天津的家中(2005年10月26日摄)。新华社发(魏孝明摄)

虽然王莘离开了这个世界,
但这首歌却会代代流传。
因为这首歌曲,
唱出了我们的心声!

它不仅仅是一首歌曲,
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它代表了中华儿女
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它跨越了时空,
成为连接每一个中国人的纽带。

75年的砥砺前行,
75年的沧桑巨变。
《歌唱祖国》见证着祖国的腾飞,
也见证着人民的幸福生活。
如今的中国,
正如歌词中唱的那样
“走向繁荣富强”。


让我们用这首
刻在中华儿女骨子里的歌,
祝福伟大的新中国
生日快乐!


推荐《国之脊梁》一书,书中摘录了何泽慧、钱学森、钱三强等四十位院士的光辉事迹,和孩子一起汲取榜样力量,可以说,每个中国人的脊梁骨,都有一根是他们给的!狠狠读烂这本书,中国榜样!




其他好文先睹为快:

很多老读者一边看着《无名英雄》第一二季,一边问我,什么时候出第三季?


现在,终于可以预订了!


第三季资料汇编还是大约20万多字。



《无名英雄》纸质版跟团报名


金石开讲历史写过一系列的关于隐蔽战线英雄的故事,几乎每篇都得到了读者的好评。


正如那句话“中国总是被他们中间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


但是,因为隐秘战线斗争的特殊性,他们往往隐藏在历史云烟的背后,不为广大的读者所知。


所以,金石开一直有个心愿,把这个系列的故事做成纸质版,因为网络太碎片化了,一回头就找不到了。


没有纸质版,也不方便向亲朋好友推荐。





纸质版,既值得珍藏留念,也可以赠送亲朋好友,更适合给孩子们阅读,讲述革命前辈的故事。


想要这本纸质版的,可以直接加我预订。


加我注明:纸质版。


《无名英雄》第二季已经在喜马拉雅上线,由央视主播播讲,每天更新两集,欢迎收听



(打赏条鸡腿,干活不累:)

如果还想观看更多精彩文章

可以扫描下图的二维码

关注我

铁马读书
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见的人,就是你的人生格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