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桐城市考察调研时强调:“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在新时代,我们应从“六尺巷”典故中汲取基层治理的智慧和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基层治理的源头活水,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
善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桐城市在新时代传承和发展“六尺巷”典故精神过程中创新推出的“六尺巷调解法”“听、辨、劝、借、让、和”六步工作流程以及以“党建领事、礼让和事、群众说事、多元解事、网格管事、群力防事”为核心内容的基层治理方法,为实现矛盾纠纷的有效化解和基层治理的全面提升提供了有效方式。广大基层干部要认真思考,触类旁通,主动作为,让“六尺巷”工作法蕴含的智慧在基层治理中绽放异彩。
防微杜渐。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道:“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意即在疾病未发作时就消除它,在病情未严重时就治愈它,在疾病到来之前就加以预防,这就是“上医”的本事,此言也可以作为基层党员干部修身行事的箴言。基层治理的实践表明,任何矛盾纠纷,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如果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在第一时间化解,不仅成本最低,而且效果最好。所以,基层干部必须增强洞察力、预见力,见微知著、关口前移,练就“上医”本领,及时将矛盾消灭在萌芽中,化解在基层。
办好实事。“张吴礼让”典故与新时代“枫桥经验”对基层治理可资借鉴的智慧就是,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把该解决的问题公平公正地解决好,特别是下大气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依法依规办好应办、必办的事,同时向群众说清楚政策不允许办的事,广泛引导和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畅通问题诉求渠道,通过乡亲们“说事、议事、调事、解事”,及时消弭群众的“烦心事、闹心事、操心事”,努力使矛盾风险不累积、不扩散、不升级,促进矛盾纠纷有效分流、及时调处。
人心和、风气好,是维护基层和谐稳定局面的基础。每一位党员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要善于将“六尺巷”文化中“和为贵”的处事理念、“谦和礼让”的做人美德等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中,推动形成人人讲和谐、处处有和谐的生动局面,在基层社会形成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的文明风尚。
来 源:中国文明网
欢迎关注
文明贵州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欢迎投稿:wmgzt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