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享【原创菁华】︱成 语 风 华
文摘
2025-02-03 17:54
河北
今年春节期间,邯郸格外热闹,迎来了四面八方的朋友来这里旅游。置身邯郸,脚踏历史,邯郸成语典故如熠熠生辉的明珠,承载着千年的历史风华与智慧结晶,照亮大家走近这座三千年古城的路。从 “胡服骑射” 中革新图强的勇气,到 “负荆请罪” 的坦诚担当;从 “完璧归赵” 展现的机智果敢,到 “纸上谈兵” 给予的深刻警醒…… 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古人对生活、对世界的深刻洞察。当我们信口吟出这些耳熟能详的邯郸成语时,是否会想到它出自哪里?又是如何经过数千年淘漉沉淀流传下来,汇聚为一幅浩阔的邯郸成语图谱的?下面,让我们跟随王兴老师的《成语风华》一文,去深入了解邯郸成语典故,了解邯郸悠久辉煌的历史。
成语典故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各国的语言中,成语典故是汉语言文学所独有的语言现象。成语是经过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提炼而成的,与其它语言形式相比,具有稳定、相对独立等特点,其内容凝练精辟,富有很强的哲理性,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聪明智慧。从一定意义上讲,成语典故是汉语言艺术的精华和民族文化的瑰宝。辉煌的历史和广袤的地域,为邯郸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故事,经过千百年的披沙拣金,凝聚成了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使其成为邯郸地方文化一个极为突出的特色,这在国内还是绝无仅有的。成语典故构成了邯郸历史文化的独特风貌,使它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具有了历史文化的个性特征,并成为邯郸历史的活化石。2005年9月,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授予邯郸市“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的称号。成语典故是直接从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提炼出来的,是对历史进程、历史事件及英雄人物业绩的浓缩。邯郸成语典故的来源极为丰富,如涓流汇海,而成浩荡之势。一是散见于国学经典史籍。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是经过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如出自《左传》的有言犹在耳、冬日之日、夏日之日、晋铸刑鼎等;出自《战国策》的有惊弓之鸟、南辕北辙、安然无恙、舍本问末、本末倒置、旷日持久、攻难守易、前倨后恭、危如累卵、不翼而飞、交浅言深、竭智尽力、图穷匕见等;出自《资治通鉴》的有铸成大错等,这些成语主要记载了唐宋之前的史实。 二是出自二十四史原著的。二十四史被称为古代历史最具有权威性的史著,其中出自《史记》的有胡服骑射、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怒发冲冠、负荆请罪、刎颈之交、市道之交、奉公守法、奇货可居、毛遂自荐、脱颖而出、一言九鼎、歃血为盟、两鼠斗穴、盛气凌人、围魏救赵、窃符救赵、胶柱鼓瑟、利令智昏、步履蹒跚、三千珠履、武安瓦震等;出自《后汉书》《晋书》的有丛台置酒、文姬归汉、推心置腹、反侧自安、鹿死谁手等;出自《三国志》《北齐书》中的有竭尽全力、冲锋陷阵、风流蕴籍、大有禆益、出将入相、飞扬跋扈等。三是来源于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下,涌现出诸多思想流派,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尤其是著作中的成语灿若繁花,为文章增添色不少。如出自《庄子》的有邯郸学步、井底之蛙、管窥锥指等;出自《荀子》的有锲而不舍、登高望远、积土为山、四海一家、移风易俗、天高地厚、高官厚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出自《公孙龙子》的白马非马等;出自《慎子》的有集腋成裘等;出自《韩非子》的有卞和献玉、中饱私囊等;出自《吕氏春秋》的有按兵不动等;出自《淮南子》的有女娲补天、鲁酒薄而邯郸围等。四是出自历代文人墨客撰写的文学作品。历代文人曾写下了许多与邯郸有关的小说、传奇、笔记、诗赋,其中的语句被后人衍化为成语。如三国著名学者刘邵、西晋文学家束皙等人的著作;唐代沈既济的《枕中记》、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清代天花主人的《二度梅》等。这些成语通过故事中的人与事来呈现,生动有趣,通俗易懂,便于传播。五是戏曲的传承中所形成的成语。戏曲是我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戏曲的发展与邯郸的成语典故文化水乳交融,互为表里。元代是我国戏曲的高峰期,纪君祥的《赵氏孤儿》、马致远的《黄粱梦》、无名氏的《马陵道》等,将邯郸的历史故事搬上了舞台。明朝汤显祖的《邯郸记》为其代表作“临川四梦”之一,所描写的吕洞宾度卢生的故事,通过戏曲的传播而广为人知。在今天的舞台上,表现邯郸成语的戏剧有《将相和》《廉颇负荆》《完璧归赵》《西门豹》《文姬归汉》《二度梅》等。这些从历史典籍、文学戏剧中提炼出来的成语典故,传诸后世,为古老的邯郸注入了一股典雅的文化气息。邯郸成语出现的高峰期是与邯郸历史的辉煌密切相关的,在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邯郸曾多次走向鼎盛,而这些阶段恰恰是邯郸成语出现最多的时期,成为邯郸辉煌时代的历史记忆。从古代历史来看,邯郸成语的出现可分为四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一是春秋时期,二是战汉时期,三是曹魏与北齐时期,四是唐宋时期。无数成语,如珠玉落盘,往往会激活一段邯郸的历史;又如同一条闪光的丝线,将邯郸历史串联为一个整体。一是春秋时期。从周穆王赐赵氏先祖造父于赵城,开启了赵氏褴褛筚路的创业历程,直至赵献侯迁都中牟,赵氏在吕梁山与太行山的山谷盆地延续近500年。这一时期,赵氏是在晋国的母体中发展壮大起来的。赵氏在晋国派系林立的争斗中,逐渐立足脚跟,直至赵盾升为晋国正卿,赵氏家族从此登上晋国政治阶层的核心地位,赵氏也在晋国的历史中大放光彩。如一日千里、赵氏孤儿、邯郸斑鸠、晋铸刑鼎、士为知己者死、三家分晋等,许多成语典故中充满了悲壮的历史色彩。 二是战汉时期。赵敬侯迁都邯郸后,为都158年,使赵国跻身战国七雄之列,是赵国最为辉煌和鼎盛的时期。西汉时期,邯郸在战国七雄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城市名次再次提升,与洛阳、临淄、宛(南阳)、成都共享五大都会的美誉,成为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这一时期的成语主要以军事、谋略为主,如战国时期的鲁酒薄而邯郸围、围魏救赵、胡服骑射、完璧归赵、纸上谈兵、毛遂自荐等,又如汉代的背水一战、疾风知劲草、丛台置酒等,反映了战汉时期诸侯争霸、疆土得失的纷争。 三是曹魏与北齐时期,也可称为邺城时期。邺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富庶繁盛的大都市之一,汉末自曹操攻下邺城后,使其成为北方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留下了许多与三国历史相关的成语典故,如文姬归汉、下笔成章、曹冲称象、建安七子、铜雀春深等。随之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朝代先后在此建都,其中大多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权,为中原带来了异域风情,正是在各民族文化的大碰撞中,促进了中原与少数民族的融合。这一时期的成语也带有少数民族强悍骠勇,豪爽旷达的性格特征。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及自相残杀、脑满肠肥、飞扬跋扈、快刀斩乱麻等。 四是唐宋时期,这一时期邯郸的政治经济中心转移到东部的大名一带。公元580年,北周在此建魏州,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永济渠的开通,使魏州迅速崛起,作为古代魏州首府的大名府,逐步取代邺城,成为我国北方区域中心城市,唐代后期发展为河朔三大藩镇(魏博节度使、成德节度使和范阳节度使)之一,成为割据藩镇魏博镇的统治中心。北宋初年,契丹集重兵于北方,为构筑北方防线,宋仁宗采纳了吕夷简的建议,于庆历二年(1042年)将大名府升为陪都,钦定大名府为北京,将大名府建成边陲重镇。这一时期的成语有歌呼满道、路不拾遗、亡命之徒、铸成大错、不让肉食、北门锁钥、曲尽其妙等。 从成语涌现的区域和时代来看,成语的繁荣是与都市的繁盛密切相关的,上述除第一时期外,其余都有是以都市为背景产生的,都市是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是人才与文化的荟萃之地,因而为成语的产生提供了沃土。 成语是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的一种语言现象,是汉语言艺术的精华和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标识之一,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语言魅力和聪明智慧。在三千年岁月的打磨中,邯郸产生了数量众多的成语典故,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它是邯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市一块亮丽的文化品牌。一是数量众多,历代频出。经过千年历史岁月的积淀,给邯郸留下了灿若繁星的成语典故。据不完全统计,由邯郸历史和相关史书中所提炼出的成语典故达1584条之多,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也有200条之多,使成语典故成为邯郸地方文化一个极为突出的特色。正如出生于邯郸的著名作家徐怀中同志所说:“一个地方孕育如此众多的成语典故,就全国来讲,虽不敢说绝无仅有,想来也是不多的。”成语典故构成了邯郸历史文化的独特风貌,使它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具有了历史文化的个性特征,并成为邯郸历史的活化石。二是使用率高,普及性广。成语典故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脍炙人口,使用率和普及率是成语的生命力之所在。邯郸的许多成语至今仍有鲜活的生命力,在当今的生活中妇孺皆知,朗朗上口。如邯郸学步、黄粱美梦、鹬蚌相争、南辕北辙、纸上谈兵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又赋予它新的含义,拓展了它原有的运用范围。三是蕴含着正能量。成语就其含义来讲,有褒义和贬义、正面与负面之分。邯郸成语典故中的许多内容,至今仍有积极的意义。这些成语表现出民族的进取精神和改革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强大的生命力,充满着正能量,使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交相辉映。如毛遂自荐,鼓励人才脱颖而出;胡服骑射,倡导开改革之先;奉公守法,提倡廉政为民等。这些内容与时代精神相合拍,可以激励人们的改革热情,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四是故事性强,生动有趣。邯郸成语典故的相当部分是从历史典籍记载的历史故事、寓言演化而来的,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便于转化为文学、戏剧、影视、雕塑等艺术品,也便于运用互联网、微电影等新媒体进行表现。如完璧归赵、赵氏孤儿、窃符救赵、邯郸班鸠等。五是成语典故与景观相照应。邯郸之所以能够享有成语典故之都的美誉,除了数量上的优势以外,还因为如今有相当数量的成语至今仍有遗迹与其相照应。便于人们在成语的原发地和成语的原生环境中,去追寻历史的踪迹,更深刻地感悟成语的内涵,揭示成语的本义。在邯郸的名胜古迹中,有许多以成语典故而闻名的景观,成语典故不仅构成景区的主题,而且是景区的支柱和文化魅力之所在。它能更为生动地揭示成语文化的历史场景与内涵,加深人们对成语的理解和感悟。 赵文化是邯郸文化中的重量极品牌,158年的赵国建都史,为邯郸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有许多是成语典故的原发地或纪念地,如赵氏孤儿与七贤祠,围魏救赵与大名马陵道,胡服骑射与插箭岭遗址,邯郸学步与学步桥,负荆请罪与回车巷,奉公守法与赵奢墓,毛遂自荐与毛遂墓等,展现赵国先人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还有一些景点是战国之后的历史典故发生地,如丛台置酒与武灵丛台、北门锁钥与大名府故城、文姬归汉与铜雀台等,展现出邯郸成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遗存。由民间传说形成的景区遍布各个县,如涉县的女娲补天与娲皇宫,丛台区的罗敷采桑与罗敷潭,武安的千里送京娘与京娘湖,丛台区的黄粱美梦与吕仙祠,丛台公园内的梅开二度与梅园、邱县的虎守杏林与杏林寺等,展现出民俗文化的风采和影响力。今天的邯郸人不断地发掘成语典故这一文化资源,逐渐形成了成语典故与园林景区相互映衬,成语典故与历史遗址相互照应的发展格局,使古城邯郸的城市广场和主要景区,处处流淌着成语的古韵。它挟裹着赵文化的原始气息,使邯郸历史的整幅画卷都活跃起来,使我们透过成语典故,深深洞悉着古赵历史的深邃和博大。当人们走进邯郸就如同走进了一道独具雅韵的风景线,走进一座令人心灵震颤的文化空间。
【作者介绍】
![]()
邯郸磁州窑学会副会长、邯郸市文物局原局长、调研员。出版著作主要有:《毛泽东与邯郸》《赵国历史故事》《邯郸历史名人》《磁州窑史话》《邯郸历史与文化》《图说邯郸历史系列丛书》《运河碑刻》等。
本栏目以分享原创作品为主,设置为特邀作品和征稿作品两类,将分享部分特邀专业作者的作品,同时面向社会征稿。征稿作品要求:近期创作,体裁不限(包括小说、诗歌、散文、评论、剧本等),有新意、有独到见解、能反映社会现实、具有启发性、能引发读者共鸣和情感体验。这里将成为展现原创菁华的平台,期待您的参与!投稿邮箱:hantuyx@126.com (请注明所投栏目,投稿者姓名、简历、单位、联系电话)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