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读邯郸|典籍里的邯郸:《史记·列传》篇(八)反间之计

文摘   2025-01-27 12:06   河北  

反间之计

四十八年十月,秦复定上党郡。秦分军为二:王龁攻皮牢,拔之;司马梗定太原。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擒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擒赵括之军,虽周、邵、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秦尝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之民皆反为赵,天下不乐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赵,北地入燕,东地入齐,南地入韩、魏,则君之所得民亡几何人。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正月,皆罢兵。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其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2335—2336页

  

释文: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十月,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随后秦军兵分两路:王龁攻下皮牢,司马梗平定太原。韩、赵两国十分害怕,就派苏代到秦国,献上丰厚的礼物劝说丞相应侯(范雎)说:“武安君擒杀赵括了吗?”应侯回答说:“是。”苏代又问:“就要围攻邯郸吗?”应侯回答说:“是的。”于是苏代说:“赵国灭亡,秦王就要君临天下了,武安君(白起)当封为三公。武安君(白起)为秦国攻占夺取的城邑有七十多座,南边平定了楚国的鄢、郢及汉中地区,北边俘获了赵括的四十万大军,即使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公、召公和吕望的功劳也超不过这些了。如果赵国灭亡,秦王君临天下,那么武安君(白起)位居三公是定而无疑的,您能屈居他的下位吗?即使不甘心屈居下位,可已成事实也就不得不屈从了。秦军曾进攻韩国,围击刑丘,困死上党,上党的百姓都转而归附赵国,天下百姓不甘作秦国臣民的日子已经很久了。如果把赵国灭掉,它的北边土地将落入燕国,东边土地将并入齐国,南边土地将归入韩国、魏国,那么您所得到的百姓就没有多少了。所以不如趁着韩国、赵国惊恐之机让它们割让土地,不要再让武安君(白起)建立功劳了。”听了苏代这番话应侯(范雎)便向秦王进言道:“秦国士兵太劳累了,请您应允韩国、赵国割地讲和,暂且让士兵们休整一下。”秦王听从了应侯(范雎的意见,割取了韩国的垣雍和赵国的六座城邑便讲和了。正月,双方停止交战。武安君(白起)得知了停战消息后,从此便与应侯(范雎)产生了嫌隙。这一年九月,秦国曾再次派出部队,命令五大夫王陵攻打赵国邯郸。当时武安君(白起)有病,没有随军出征。

关联成语典故:反间之计、挑拔离间、互生嫌隙、心生嫌隙、反目成仇、貌合神离、分席而坐

 


笔者按: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经长平之战后,赵国四十五万主力精锐尽失。秦军在白起的带领下,即将乘胜而进,剑指赵国都城邯郸。值此赵国生死存亡之际,战国著名的纵横家苏代利用三寸不烂之舌,成功激起秦国武将白起和秦国文臣范睢之间的潜在矛盾,在实施反间计中游说范睢成功,秦昭王同意了赵国与韩国割地求和的请求。战机转瞬即逝,经过动员和组织,并提拔重用李牧等一批人才,赵国又延续国祚近四十年。


邯郸市图书馆
更多服务请读者加邯郸图书馆服务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