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故事 | 弥渡民歌:去有风的地方探寻文化之美

文摘   2025-01-08 15:09   云南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

名称:弥渡民歌

编号:Ⅱ-145

类别:传统音乐

地区:云南省


弥渡民歌是指流传于云南省弥渡县境内的汉族和少数民族民歌。


清嘉庆初年《滇系》所记“山歌九章”有力地证明了弥渡民歌的悠久历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小河淌水》、《十大姐》、《绣荷包》、《弥渡山歌》等一批弥渡传统民歌、改编民歌在国内外广为传播,“弥渡民歌”作为一个音乐名称逐渐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成为我国知名度很高的民歌品类。

♬..♩~ ♫. ♪..

历史渊源


追本溯源,弥渡彝族的《打歌调》应是弥渡民歌的源。彝族是弥渡的土著民族之一,据传说,在远古的一次部落战争中,彝族被外族围困在一座山上,头领就让彝族士兵在山顶烧起大火,列队围着火堆,随着有节奏的脚步声和拍打羊皮褂的声响转圈唱歌舞蹈,使对方误以为彝族人马众多,早已严阵以待,不敢进攻,反而立即退兵,从而挽救了彝族的命运。为了纪念祖先的功绩,从此,这种舞蹈就传承了下来,演变成了后来的打歌调。其实,《打歌调》的渊源可追溯至古代的“滇歌”“西南夷歌”“踏歌”等。


从汉武帝的“有事西南夷”以来至唐南诏天宝年间的两次战争,以及元、明、清时代的军屯、民屯、商屯和开疆移民活动,大量的中原汉民族带来的中原文化、长江文化、黄河文化与南诏文化相互吸纳融合,使弥渡民歌的萌芽发展有了可能。《蛮书》载:“南诏境内各民族,‘俗好饮酒歌舞’”及《南诏图传》中“芦笙赛祖,毡帽踏歌”的描绘,证明弥渡在这一时期,已有了广泛的民间歌舞活动。



清嘉庆初年《滇系》所记“山歌九章”有力地证明了弥渡民歌的悠久历史。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小河淌水》《十大姐》《绣荷包》《弥渡山歌》等一批弥渡传统民歌、改编民歌在国内外广为传播,“弥渡民歌”作为一个音乐名称逐渐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成为中国知名度较高的民歌品类。

♬..♩~ ♫. ♪..

艺术形式

基本特征

弥渡民歌演唱形式多为男女对唱,且都用假声(小嗓)演唱,音域一般在一个八度半内。调式基本都是羽调(6)式,从曲式结构看多为三段体,即A+B+C,其中,“B”段一般是衬句,如“小哥啊,我说给你”之类。词多为上下句,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即兴创作,曲调结构比较松散,同一地区不同演唱者处理方法也不同。此类曲调一般无伴奏。

代表作品

弥渡民歌是指流传分布于弥渡境内的汉族民歌、少数民族民歌的总称。它包括了山歌、小调、舞蹈歌、风俗歌等几个类型。

山歌:

主要有汉族的《田埂调》《埂子调》,汉、彝族共有的《过山调》《放羊调》《山鸽子调》和改编山歌《小河淌水》《弥渡山歌》,以及各地以地名称谓的《蜜滴调》《密祉调》《二里半腔》等。山歌的内容极其广泛,其中婚姻爱情是唱得较多的内容。山歌主要在野外对唱,也可由一人做自娱性歌唱。山歌音调高亢、节奏自由。在两个实词乐句中插入二句或成段的衬词段落(民间称为“垛板”或“垛叶子”)的单三部结构形式,以《田埂调》为典型结构形式的代表。


小调:

有本土小调和花灯小调两种类型。本土小调主要形成于弥渡当地的一类民歌,如《赶马调》《小小葫芦开白花》等,这是较赋予弥渡本土文化特色的小调品种。花灯小调是唐、元、明、清以来,以各种途径传入弥渡的时曲,与汉、彝、白各民族文化相互吸纳融合,形成的较具弥渡地域特色的弥渡民歌,代表曲目如《绣荷包》《绣香袋》《元宵花鼓》等。


舞蹈歌:

《打歌调》是较具代表性的较古老的彝族歌种,“打歌”可在节日、喜庆、婚丧等多种场合举行,歌唱内容广泛,而歌唱天地形成、人类起源以及民族迁徙的长篇史歌,是《打歌调》重要的歌唱内容之一。由于支系和居住的环境差异,弥渡西山、牛街等地彝族中就形成音乐风格迥异、品种多样的打歌调。


风俗歌:

在婚俗中有《哭嫁歌》《迎亲调》《送亲调》;在丧俗中有《哭亡调》《指路歌》;在祭祀活动中有多种《祭祀歌》。


♬..♩~ ♫. ♪..

传承保护


弥渡民歌以师传、家传、自学为传承形式。随着社会发展和老一辈民间歌手相继去世,弥渡民歌的传承出现了断层,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危机。为此,弥渡县委、县政府已经提出“借助‘小河淌水’品牌,建设花灯文化名县”的文化发展思路,修建“小河淌水”意境区、对歌场,编辑出版《弥渡花灯民歌》中小学乡土教材,发行原生态《弥渡民歌选辑》DVD,《弥渡行》VCD,举办民歌对唱大赛等活动,为弥渡民歌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011年5月,“弥渡民歌”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李彩凤被命名为“弥渡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尹宜慧、李龙英、李昭分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到目前为止,弥渡县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项、省级2项、州级18项、县级49项;国家级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名,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名,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1名。



来  源:中国驻新加坡旅游办事处
责  编:李佩雪
审  核:邹荣梅
签  发:白金龙

弥渡人大
弥渡县人大常委会坚持党的领导,依法履行监督、重大事项决定、人事任免等各项工作职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