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李米姑娘」
后台回复【1】,送你【写作入门电子书】
李米的第339篇原创文章
你好呀,我是李米,一个下班后进行公众号写作的职场妈妈。
昨天二刷了《活着》。
第一次读《活着》,被一种巨大的悲伤笼罩,在文字里见证一场人生痛苦的上限。
主人公福贵一生都在经历死亡与送别,送走了父母、妻子家珍、儿子有庆、女儿凤霞、女婿二喜、外孙苦根。他被动活成了一座孤岛,没有仰仗,没有期盼,没有未来。
看到有庆为县长夫人献血而去世,太心疼,不忍心细看。然而猝不及防,读到5岁的苦根也死了,我再一次潸然泪下。
这一次阅读,我以为我可以勇敢地面对那些曾经不敢细看的文字,事实上,我依然是个逃兵。知道大概哪几页写了有庆的死,哪一页写了苦根的死,我不自觉地快速翻过。
或许是因为原生家庭的缘故,死亡是我很难接受课题,又或是因为有了孩子,看到稚嫩生命的离去,是一种心灵的审判。
当所有亲人的死亡压在一个人身上时,会是一种怎样的绝望?我不想细想。还好,我在福贵身上看到的是无限磅礴的勇气,即使经历了巨大的悲伤,依然重新站起的勇气。
穿过他人的悲痛,反观自己,我好像获得了无限力量,相比之下,我渺小如沙,我的喜悦很小,悲痛也不足以震撼,我还有什么理由不过好当下?
分享书中对我影响很大的5句话:
01/
“福贵,你的头发全白了。”
“以前就白了。”
“以前还有一半黑的呢,就这几天你的头发全白了。”
准确说,这是村里人和福贵的一段对话,不仅是一句话。
这段对话的背景是有庆刚去世不久,家珍得了软骨病加上失去儿子的痛苦,看似也不久于人世,而福贵自己突然晕倒在地在家躺了几天后,为了生存,他拖着病弱的身体去干活。
生命的无法承受之重,压在了他身上,他被动接受着这一切,无力改变,也无法呻吟,内心却经受着震荡。
反观我自己,经常因为小事而心烦,比如孩子成绩不好、公众号数据不好,看完福贵,我豁然开朗了。人生除了生死都是小事,看淡小事,勇敢向前走。
02/
“我们这辈子也算经历了不少事儿,也该熟了,就跟梨那样熟到了该从树上掉下来。”
这句话是福贵说的。
对于“经历不少事儿”,我的理解是,他年轻时经历了无数的风光;中年和老年时经受着无限的惨淡。
而导致这一切看似他自己亲手造成的,因为他输光了家产,从此家道中落,人生一直在走下坡路直至无路可走的尽头。
但我更愿意理解为这是作者余华对生命的理解,每个人的起点和终点是一样的,如何活这个过程是每个人的命题,每个人都会经历自己的事。
我希望人生的关键是:丰富、向前。
所以,我愿意在37岁时开始公众号写作,并且日更,去为人到中年之后的生活铺一条路,开启新的可能性。
03/
“我手脚还算利索,能挣钱,我和二喜两个人挣钱,苦根的日子过起来就阔气多了。”
看到这句话,我想到了我爷爷。他80岁时,看到我爸在割稻子、插秧忙不过来,便挽起裤脚下田,他希望像年轻人一样为家里出一份力。
爷爷在80岁时,还把自己的所有钱拿出来分给了爸爸和叔叔,他觉得自己说不定哪天就去了,有些事可以提前完成。
福贵的这句话是替中国父母、祖父母说的,他们总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后辈减轻负担,习惯把自己置之身后。
04/
“只要人活的高兴,就不怕穷。”
很多时候我认为人的开心来自于物质的富足,所以我努力赚钱,努力改善组物质条件。
看到这句话,我真正反思:我的不快乐是源于缺钱吗?如果有钱,我一定会更开心吗?
没有肯定的答案。
真正的快乐,是低欲望,是心性,是有一个能治愈一生的童年吧。但至少我明白了快乐和物质不是等价关系。
05/
“他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
在我看来,福贵是在替他的亲人活着,他是靠回忆活着。
只有回望过去,他才能找到精神的“核”,他才是鲜活的,有色彩的,才能短暂逃离目前。
写在最后:
余华老师用白描的手法,却展示着四处蔓延的苦,这种苦是苦难,是被扼住喉咙,是看着亲人一个个离去,最后只剩自己孤独地活着。
与福贵相比,我们是幸福的,被宠的,更应该好好活着。
放下得失,放下计较,放下在外,怡然自得。
正如余华老师所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
如果你对公众号写作感兴趣,或者写作上遇到卡点,欢迎链接我呀。
+李米v:mili851210,备注:选题库,免费送你一份「公众号爆款选题库」。每月更新,每月可找我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