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小城”传唱“青春之歌”

文摘   2024-09-10 00:16   新疆  

9月5日,在且末县第二中学,物理老师刘校辰在讲台上正激情飞扬地上物理课。坐在教室后面听课的副校长陈荣明面露喜色,频频点头。

陈荣明和刘校辰都是河北保定学院的毕业生。2000年,陈荣明和其他14名同学,毅然选择到且末支教。

2024年,支教的“接力棒”传到了刘校辰和他的10名同学手中,他们中有10人是00后。9月开学,有4人到且末县第一中学任教,其他7人站上了且末县第二中学的讲台。

青春不以山海为远。跨越24年的支教接力,让育人的薪火在且末这个“天边小城”代代相传,让厚植家国情怀,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的“青春之歌”永传唱。

9月2日,新入职的支教老师黄小凤在且末县第二中学上音乐课。

青春的方向

“大漠小城,很美!”来到且末县半个月,刘校辰抽空探访了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

从河北保定学院出发的时候,刘校辰就有个设想,有一天回到母校作报告,自己的且末支教故事会不会比师哥师姐们的更精彩?

“我要从一个听故事的人变成讲故事的人,就要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刘校辰说。

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

在奉献之上叠加自我价值的实现,用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为且末的孩子们传授知识和见识,是00后的支教者为自己的青春选择的方向。

刘校辰决心做一名有趣的物理老师。过去的这个暑假,他在家里尝试做各种物理实验,设计“雷电法杖”讲授电流形态,设想用“意念隔空移物”的魔术讲解浮力,就是为了把物理课讲得有趣,让学生喜欢听、记得住。

黄小凤的大行李箱里,有一半装的是音乐方面的书籍。她说:“我想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给学生上音乐课,让孩子们听与音乐有关的故事,然后再给他们教方法和技巧。”

“如果在历史课上让学生能够看到与历史事件相关的短视频,比起晦涩的文字叙述效果或许会更好。”翟少鹏说,如何让历史课变得生动起来,是他正在思考的问题。

地理专业的张小威则计划把项目式教学方法用到地理课上。“项目式教学,就是用旅游攻略的形式,把地理知识、风土人情等串起来,让学生以一个旅游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张小威说。

“他们比当年的我们的视野更开阔、想法更多,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一脉相承的责任和担当。”陈荣明记得,2000年,新到的6名大学生在且末县第二中学直接任班主任。今年,刚到二中任教的7名河北保定学院毕业生中,有3名也当上了班主任。

“我们每个人前进的脚步,会叠加成祖国的进步。”这是刘校辰他们从保定学院出发时发出的青春誓言。

青春在接续奋斗中绚丽绽放。24年来,不断有河北保定学院的学弟学妹们循着师兄师姐的足迹而来,在且末续写西部支教的感人故事,传唱教书育人的“青春之歌”。

9月4日,且末县第二中学副校长陈荣明指导新入职的支教老师批改作业。

不变的传承

8月24日,来到且末县的第3天,翟少鹏就在沙漠上写下了自己的姓名。

“或许不一会儿,风沙会抹掉你的名字,但你的人生将与塔克拉玛干沙漠紧密相连。”且末县第一中学教师辛忠起笑着对翟少鹏说。

带着学弟学妹感受沙漠的浩瀚和苍凉,辛忠起有着自己的想法:“让他们第一时间对所处环境有个直观的认识,这对他们的成长有帮助。”

在沙漠里,辛忠起与学弟学妹分享自己对“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的感悟。

“我们当年从库尔勒坐汽车到且末,走了两天。”

“当时,这里的沙尘暴、扬沙、浮尘天气,一年之中长达200多天。”

“24年来,我们和其他老师一起培养了9000余名高中毕业生,其中500余人被全国重点院校录取,3300多名学生回到且末、建设且末。”

“我走在且末的大街上,常常能碰到我的学生,他们都会尊敬地喊我一声老师……”

起风了,空气中沙尘的味道越来越浓。翟少鹏若有所思地对辛忠起说:“我明白您的意思,光有热情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坚守、付出和奉献。”

于无声处,辛忠起完成了一次西部支教精神的传承。

24年前,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责任感,让15个年轻人来到且末并扎根在此。

24年来,很多都在改变。且末的植被越来越多,黄沙弥漫的天数越来越少。厌学逃学的孩子越来越少,考上大学的越来越多。且末有了机场,建起了火车站,随着尉且沙漠公路的通车,且末到库尔勒的公路距离缩短了350公里……

然而,有些东西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对使命和担当的传承。

2017年8月,孙彤彤来到且末县第一中学任教,同门师姐侯朝茹成了她教学上的师傅。“在管理班级、备课上课等方面,师姐悉心帮带,让我以最快时间积累了教学经验。”孙彤彤说。

“你工作、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尽管来找我们!”到且末县第一中学报到的第一天,侯朝茹和孙彤彤就来找翟少鹏,递出了传承的橄榄枝。

当对所学的热爱、对职业的珍视与这份传承交织在一起时,翟少鹏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自信。

榜样的力量

9月2日下午,黄小凤连续上了两节音乐课,讲的是“生活中的音乐”。

这个身材娇小、活泼开朗的女孩来自广西河池市。在山清水秀的南方长大,为什么会选择到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且末支教?

“榜样的力量!”黄小凤说。

“辛忠起、侯朝茹等师哥师姐到且末支教的故事,我走进校园没多久就耳熟能详了。”黄小凤说,在河北保定学院,学习和传承西部支教的事迹和精神是每一名学生的“必修课”。报到的第一天,校园内的“回信石”就吸引了她的目光。

201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勉励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这封回信镌刻在“回信石”上,成为每一名学生“开学第一课”的学习内容。

“在河北保定学院校史馆、西部支教展馆,在学校的花园中,在道路两侧的展板上,关于西部支教事迹的宣传无处不在。”黄小凤认为,毕业后选择到且末当老师,是这些故事在她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最终生了根发了芽。

潜移默化的精神传承,深深影响了河北保定学院学生们的选择。

出生在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的张强强,对西部大地有着天然的情感:“师哥师姐当年能够选择到且末支教,而家乡距离且末更近的我,自然义不容辞。”

“2000年,河北保定学院15名毕业生历经5天4夜,辗转来到且末教书育人,他们是我们的榜样。现在,我和他们成了同事。”刘校辰的脸上满是自豪。

刘校辰和董一、赵文涛在河北保定学院同读物理学专业,同宿舍。得知且末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到学校招聘老师的消息后,他们一起报了名,3人均被录取。

“真正了不起的是第一批到且末支教的前辈,我们只是做了一个青年应该做的选择。”赵文涛说。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从70后到00后,在且末县的讲台上,演绎无悔的青春,书写波澜壮阔的人生。(文/图 记者 陈彦强)

终审:胡珍强
主编:杨建设
编辑:王曦悦
来源:巴州融媒体中心
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巴州零距离
介绍巴州,我最全面;说明巴州,我最深刻;解读巴州,我最权威。在这里,读懂“华夏第一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