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西南政法大学思政课老师欧阳锐璇,今天这堂课很特别,非常荣幸请到了六位重庆好人代表,为我们讲述他们的故事。”12月4日,重庆市2024年“好人进校园”暨第三季度“重庆好人”发布活动在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笃行楼学术报告厅举行。在一堂精彩的思政课上,师生们聆听“重庆好人”的大爱故事。
12月4日,重庆市2024年“好人进校园”暨第三季度“重庆好人”发布活动现场。记者 李雨恒 摄
生命至上
“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欧阳锐璇问了在场学生一个问题。
有同学回答找一份好工作,有稳定收入;有人认为是爱情,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是最幸福的事情……
“大家说的都没错,所有事情都应该有一个前提——活着,但对某些人而言活着并不容易,有这样一个女孩,面对癌症威胁努力活了下来。”欧阳锐璇请出了故事主人公、第三季度“重庆好人”之一的唐心一。
11岁的时候唐心一右腿发现了恶性骨肉瘤。医生通过手术将她的右腿截断成几节,切除长有骨肉瘤的腿骨,再用骨水泥代替切除的腿骨放回去。此后两年,唐心一一边放化疗一边复健,断断续续回学校上课。通过刻苦勤奋地学习,唐心一考入重庆医科大学。
“重庆好人”唐心一分享故事。记者 李雨恒 摄
“八年求医,八年学医,我现在是一名放射科的医生,当年我的主治医生挽救了我的生命,现在我要像他们一样,通过放射设备尽早诊断病情,及时治疗病人。”唐心一表示。
“不是因为有希望才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能看到希望。”网约车司机、第三季度“重庆好人”之一的易和平非常感慨。
易和平正在分享。记者 李雨恒 摄
易和平不是一名普通的网约车司机,他的副驾驶上,有一位固定的“乘客”——患有脑梗的儿子小寒;车厢内贴了一封致歉书,上面写着“儿子一年前脑梗,一年后脑出血,多次手术治疗,生活不能自理,因家里无人照顾,特带在身边。给您带来不便,请谅解!特此歉意。”
“带着儿子跑网约车,我一次次向乘客道歉,大部分客人都给予理解,有的客人还会给我‘小费’,他们的鼓励与支持支撑着我做好一个父亲。”易和平表示,只要还有一点点治愈小寒的希望,他都会拼尽全力。
铮铮誓言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真的面临生死考验,同学们又将如何抉择呢?今年夏天,重庆高速的急救维修人员、第三季度‘重庆好人’之一的熊金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欧阳锐璇讲完后,大屏幕上播放了一段视频。
今年7月,沪蓉高速万州分水段突现塌方。危急时刻,熊金华下车挥舞双手,成功拦停了100多辆过路车。拦停车辆后,熊金华立即将滑坡情况上报,协助交巡警等部门疏散滑坡体两侧滞留车辆。
“说不怕是不可能的。”熊金华告诉在场观众,自己在拦停过程中错过了挪走自己车的机会,眼睁睁看着塌方下来的泥石将自己的车掩埋了。
“重庆好人”熊金华分享故事。记者 李雨恒 摄
“很多人觉得这样做不值,我不这么认为。我是退伍军人,牺牲自己的利益保护更多人的安全是我不变的承诺,值!”熊金华的话掷地有声,现场掌声也久久不息。
“同学们三块钱可以买什么?”“可以买一支荧光笔,三包辣条……”欧阳锐璇的提问还难倒了不少同学。
江北区华新街街道桥北社区食堂创办人、第三季度“重庆好人”之一的龚洪明揭晓了答案:在社区食堂,三块钱可以吃一碗小面,一碗豆花饭。
龚洪明分享故事。记者 李雨恒 摄
“诚信经营,民生为本,这是我创业之初许下的承诺。”龚洪明告诉在场观众,他从新闻中了解到中国社会老龄化问题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下定决心为老年人做点实事。
2018年开始,他在自己的面馆以比市场价低一半的价格,为老年人提供3元小面、豆花饭,无论是原材料采购、菜品质量还是食品卫生,龚洪明严格要求自己和团队。
“做面如做人。人做好了,面才能做好。”龚洪明还做了多场公益培训。“诚信经营,不得做违法、违背良心的事情……”每一名学员在培训前都要签署这份诚信誓言,在未来经营中践行初心。
精神传承
“在巴南区一品小学,从事教育工作近40年,第三季度‘重庆好人’之一的刘水延被孩子们称为‘爸爸校长’。”欧阳锐璇的讲述引发了观众们的好奇,随后大屏幕上的画面一下子把大家的思绪拉回到18年前。
2006年,8岁的彭远桃因家庭意外成为一名孤儿,“这个可怜的孩子以后怎么办?”一连几天,一品小学校长刘水廷坐卧不安。几天后,听说政府正在为彭远桃寻找“代理家长”,刘水廷毫不犹豫地报名,“让我来!”
刘水延分享故事。记者 李雨恒 摄
“让我来”,就是这简单的3个字,一个热心的校长成了一个不幸孩子的“代理爸爸”,承担起了沉甸甸的责任。
为了让彭远桃尽快走出阴影,刘水廷与他倾心谈话,给他买新衣服,陪他看电视,给他讲故事,带他出去旅游……刘水廷和家人给予的关爱呵护温暖着彭远桃幼小的心灵。十年后,彭远桃也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看到孩子们成长成才,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刘水廷还陆续当起其他6个孩子的“代理爸爸”,生活上关心他们,经济上帮助他们,直到孩子们顺利完成学业。“我希望这份爱,孩子们也能传承下去,帮助社会上更多困难的儿童。”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桥吹打马风派传承人,第三季度“重庆好人”之一的张登洋、张秋霞父女登场方式有些特别,吹着唢呐现场演绎了金桥吹打。
“我小的时候,每天需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去学习。虽然很辛苦,但我发自内心地热爱这门艺术,无论生活多么烦恼,一吹唢呐心情就好了。”61岁的张登洋告诉在场师生,正是这份热爱,支撑他走过了许多艰难岁月。
更让他欣喜的是,女儿张秋霞对金桥吹打表现出浓厚兴趣。作为一名“95”后,张秋霞从小便陪伴在父亲身边。每当父亲登台演出时,她总是蹲在舞台边,一双眼睛紧盯着父亲的每一个动作。
张登洋、张秋霞父女现场演绎了金桥吹打。记者 李雨恒 摄
“最初接触金桥吹打时,我只是觉得有趣。后来看到父亲为这门艺术倾注了那么多心血,我感到我也有责任去传承它。”张秋霞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音乐表演中的唢呐专业,“当时我是全市唯一选择这个专业的学生。”
“未来我和父亲将参加更多国际音乐节,与世界各地的音乐爱好者分享金桥吹打这门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张秋霞称。
一个小时的讲述中,不少师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现场掌声和啜泣声交织在一起,如潮涌动。“今天听到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重庆好人激励着我们大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传递正能量、弘扬时代精神。”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生李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