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养殖 “牛”劲十足——
哞哞牛鸣,奏响“牛”产业华章。
高原的冬日,阳光温暖而明媚,为这片土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在湟中区,西堡镇生态奶牛养殖场颇具声名。记者一行顺着乡间公路一路前行,很快就到达了这里。11月26日上午8时,一头头黑白相间的荷斯坦奶牛们已经“井然有序”地开启“工作”模式。一座座现代化的生态奶牛场,正悄然改变着西宁传统乳业的生产格局,“数字牛”逐渐取代“物理牛”,而这一切的变化得益于东西部协作助力。
走进宽敞明亮的挤奶大厅,数十头奶牛沿着专用通道有序进入挤奶转盘。这个转盘设计精巧,可同时容纳50头奶牛,每头奶牛都配备了一套先进的挤奶设备。经过严格的消毒、清洗、套杯等程序后,机器臂轻巧地伸出吸奶器,开始挤奶。挤奶完成后,奶牛被迅速而有序地转出,整个过程高效且卫生,仅需9分钟。
“这些奶牛在西宁安家落户已经两年了,每天都是这个流程。工人们依标准化的流程操作,前药浴、验奶、擦毛巾、上杯、巡杯、后药浴……挤好的鲜奶顺着真空管道流进储奶罐,全流程实现了无菌封闭操作。”湟中区西堡生态奶牛养殖场场长王明亮向记者介绍道,“奶牛戴的这个黄色耳环,其实就是一个电子耳标,每个奶牛的基本信息都录入到了系统里,可识别每头奶牛的身份信息,包括出生日期、配种日期、首次分娩日期、奶产量等。”
在这一刻,记者真切地感受到了“数字奶牛”的魅力。
“当初选择在这里建设奶牛养殖场,我们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援青干部、湟中区副区长徐宁说,“牛奶市场广阔,但奶牛养殖却未形成规模化、科学化。一方面,散养户的奶牛多数不是集中挤奶,生鲜奶质量差且不卫生,乳品企业不愿收购,价格也上不去;另一方面,本地鲜奶需求量大,却缺少高标准奶牛养殖示范区。因此,在西堡镇建设生态奶牛养殖场,成为东西部协作的重要内容。”
养殖场日产奶约15吨,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产量。相较之下,普通小型奶牛养殖户若养殖10头奶牛,每头每日产奶20公斤,日总产量仅200公斤。而这15吨牛奶就是75个这样小型养殖户的日产奶量总和,足以供应30000个普通家庭一天的饮用量。
在西堡镇生态奶牛养殖场,记者看到,牛床和运动场干爽整洁,满载牛饲料的饲喂机穿梭在牛舍之间。喂养工人严格按喂养程序给牛添加饲料,整个场区干净整洁,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料香气。
“你看,这个电子耳标能够实时收集每一头牛的活动量、健康状况、牛奶产量等关键信息,通过特殊科学算法,我们可以精准掌握奶牛的生产性能和疾病预警。”王明亮说。
作为来自南京市的养牛专家,王明亮拥有二十多年的从业经历。跨越1700多公里来到高原,他既是挑战自我也是承担使命。为了将奶牛养好,他进行了深入的前期调研,发现西堡镇具有得天独厚的奶牛养殖环境和资源优势,是难得的黄金奶源地。这里属浅山地区,海拔2486米,气候干爽,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自然条件十分适合优质饲草种植和高产奶牛生长。自新建奶牛养殖场以来,周边村镇里的养殖能手纷纷来场就业,说起如何养牛?如何养好牛?这里的每个人都能滔滔不绝说上一阵儿。
“高原‘牛’韵新章!你看,从奶牛吃的饲草饲料、喝的水,到产出的牛奶,全过程都是层层把关,像这样安全优质的奶源,哪个乳企不青睐?”王明亮自豪地向记者介绍道。
作为青海省投资体量最大的东西部协作项目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奶牛养殖项目,西堡生态奶牛养殖场在粪污处理方面也展现了卓越的智慧。1800余头奶牛每天产生的大量污粪如何处理?如何将“粪污”变“粪肥”?在生态奶牛养殖场的西北角,一座占地1500平方米的粪污干湿分离车间与3500平方米的晾晒场给出了答案。在粪污分离车间,粪便通过干清粪工艺处理进入中转中心,通过压榨的方式,粪便液体便作为沼液发酵,流入污水处理厂或者还田,沼渣则制成有机肥。
工作人员李发全向记者介绍:“奶牛养殖场里没有明显的异味,这要归功于这里采用先进粪污处理工艺,利用分子膜发酵技术变废为宝,实现‘牧草—奶牛—有机肥—牧草’生态循环。绿色环保是养殖场的一大亮点,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供暖项目,通过绿色能源构建新型电力采暖系统,实现牛棚内的恒温、恒湿与通风。”
记者手记:
来到西堡镇的生态奶牛养殖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牛舍。在负责人带领下,我们开启了此次采访之旅。
“雪豹之都”,西宁这样炼成
编辑:文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