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本土的电商平台怎样“俘获”一众客户的心?
致力于社区服务、单位食堂食材配送、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青报商城在不断优化服务中被越来越多人所青睐!
2015年8月6日,作为青海日报社主动践行文化产业改革、实现报网融合的产物,“青报商城”开启了党报电商序幕。
九年多来,青报商城不断推进报网及线上线下相融合,围绕市民日常生活所需,提供报刊书籍、数码家电、时令水果、新鲜蔬菜、米面粮油等5000余种以上的商品。如今的青报商城,已经转型为集党报发行、城市生鲜配送、仓储物流、营销推广于一体的综合型电商平台。
来到位于西宁市城北区海西路北的党报物流园内,一片热火朝天而又井然有序的景象映入记者眼帘。作为西宁市本土电商平台,青报商城的员工正在忙碌地进行采购、分拣、配送。
“每一样蔬菜水果都会先来到农残检验室进行专业检测,通过严格称重打包,再由专门的配送员送到客户手中。我们的配送力量很强,送货到家的配送方式给州县上班族、独居老人带来了很大便利。”青报商城总经理董维良介绍道。
自上线以来,青报商城坚持“送货到家”的做法,九年如一日,收获了不少客户的“芳心”。“有位男客户每周都会给家中的老人订购日常必需品,老旧小区没有电梯,但只要订单有备注,配送员都会爬楼梯把商品交到老人手里,客户对我们相当信任。”青报商城相关工作人员说道。
有创新才有发展。
2021年,青报商城在“个人购物”领域稳健发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开拓了党报生鲜配送业务,专门针对单位食堂食材进行精心配送。这也是青海省首家涉足此领域的国有企业。
在青报商城的生鲜配送中心,琳琅满目的食材整齐排列。大到食堂必备的米面粮油、肉禽蛋奶、蔬菜水果、调料副食等大众必需品,小到钢丝球、厨师帽等厨房小物件,一应俱全,满足了单位食堂的各种需求。
近两年,党报生鲜配送业务在食堂配送领域中大放异彩。为了给客户带来优质且价格亲民的生鲜蔬菜,青报商城与多个自有供应基地以及经过严格筛选的农村生产社、基地大棚等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打造了一条集种植、收购、运输、销售为一体的电商供应链。
同时,为了确保食材准时送达,青报商城还配备了专车、专用蔬菜筐以及专业的配送团队。根据党报物流各站点发布的信息,配送团队会进行分区规划,确保西宁市区城中、城东、城西、城北四个片区的不同站点都能及时收到新鲜食材。每一辆配送车都会在当天使用后进行冲洗消毒,确保下一次配送的卫生安全。如今,青报商城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学校、机关食堂的首选。
一直以来,青报商城坚持履行国有企业担当,把社会责任扛在肩、放心上、落于行。
2023年积石山地震发生后,青报商城迅疾调集物资驰援灾区,将西宁仓库仅剩的2310公斤“青清海”牦牛肉饺子全部送往民和县中川乡,让灾区群众在冬至吃上了热乎乎的饺子。
2024年,面对老百姓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青报商城快速组建“信息发布微信群”200余个,容纳近10万人。群内免费发布招聘求职、法律咨询、教育培训等信息。同时,搭建的“青报商城信息网”每日将各类信息进行汇总,再分发到各个微信群,帮助发布者扩大传播效果。不少人在这里找到了工作、招到了人、卖出了产品,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案例,让青报商城的特色优势得以显现,也不断为这一青海本土电商的发展夯实着基础。
“农产品品质再好也要有输出渠道。”拓宽市场,打通销路,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青海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才能更好地走入寻常百姓家。
海东市乐都区中岭乡是典型的浅脑山地区,适合种植马铃薯,被誉为“马铃薯之乡”。2017年,中岭乡土豆丰收,却出现价低滞销问题。青报商城网联合报社扶贫办发起爱心销售活动,用“青清海”助农商标重新定义中岭香土豆,不到一个星期,100多吨土豆被抢购一空,中岭香土豆也成为公认的“香饽饽”。
为了推动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走得更远,青报商城也在不断拓展平台,“青字号”产品正不断借助平台出山跨海、香飘四方。“我们在2016年发起成立了全国党报电商物流联盟,2017年通过中国报业协会批准更名为中国报业电商物流联盟,总部设在青海日报社。”董维良介绍道。借助该平台,青报商城精心挑选了来自六州两市的84款产品,向省外多家报业电商进行推介。目前,广州日报、大众日报等29家报业电商平台均开设有青海好物专区。2024年,青报商城还积极与青海交控集团合作,在16家高速公路服务区超市试点开设助农专柜,2025年该模式还将逐步推广到全省的高速公路服务区。
服务热线:400-0971-778
“雪豹之都”,西宁这样炼成
本报记者:李静
编辑:文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