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安徽这座城市“因煤而建”

民生   2024-12-17 12:04   安徽  




提及安徽淮北,很多人想到的是“皖北煤城”,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新中国成立后,淮北市走上了以煤炭为代表的工业之路。那么,淮北缘何“因煤而建”?通过安徽省档案馆馆藏的珍贵档案,昔日淮北煤矿在淬炼中前行的奋斗历程,如同一扇时光之门在我们眼前徐徐打开。




淮北煤矿历史悠久

说到淮北煤炭的开采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中期。据史料记载,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在现在淮北所在地的相地,筑城时就发现“投火可热”的“石墨”。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到徐州当太守,曾派人在萧县白土镇发现石炭,组织开采。苏轼为此作《石炭歌》,记述当地人发现煤炭后的喜悦心情和煤炭的开发利用,甚至如何烧煤的方法。《石炭歌》是至今所能见到的记载淮北矿区发现和利用煤炭资源最早的历史文献。

淮北矿区首对矿井烈山煤矿。(资料图片)

抗战时期,日军侵占萧县孤山大中煤矿和淮北烈山煤矿,掠夺煤炭资源。1945年日军投降后,国民政府又筹划修复烈山煤矿,但直到解放前夕,烈山煤矿的生产一直没有得到恢复。随着1949年1月淮海战役的胜利,烈山煤矿回到了人民的怀抱。1949年12月,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同意地方开采烈山煤矿无烟煤。1955年3月,安徽省成立地方国营烈山煤矿筹备处,同时,“淮北煤田第一钻”在淮北地区打下,揭开了中国第一个平原地区隐秘式煤田的面纱。

随后,安徽省准备大规模开发淮北矿区。据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957年《关于烈山煤矿建设方案的报告》记载,“我们——烈山煤矿建设委员会的部分委员在7月18日上午于淮南矿务局招待所对烈山煤矿的建设方案作了具体研究,并作出初步决议,现报请领导核示,如获批准,拟即组织施工。”这份报告中提到,为解决目前淮北煤荒问题,争取早日出煤及确保新井安全施工计,提出两点建议:“(一)首先在煤层露头风井位置处打一小型探勘井,深度为50-60,需投资四万元左右,以进一步弄清土层特别是流沙层的具体情况……(二)与探井施工同时恢复上号及一、二号老井:井深110m。根据现有资料和当时的老工人谈称:该井可采埋藏量约为100万吨,如以日产煤200—300吨计算,则其开采年限约为十年……”

1957年10月28日,由徐州煤矿基建局第三建井公司承建的烈山斜井破土动工。经过一年多的艰苦鏖战,1959年4月1日,烈山斜井(后定名为烈山一矿)移交生产,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淮北矿区投产的第一座煤矿,当年出煤28万吨。烈山斜井的移交和开始出煤,对于淮北煤矿的开发建设具有第一块奠基石的重要意义。

拉开煤矿开采序幕

据《淮北市志》等史料记载,1957年8月底,中共安徽省委指令淮南煤矿负责淮北矿区开发的筹备工作。同年10月,淮南煤矿的先遣人员来到淮北,进行实地勘察,根据所掌握的材料,拟定出一个初步的开发规划和施工方案。1958年初,淮北矿区的开发筹备工作加紧进行。同年4月28日,煤炭工业部济南管理局与安徽省委协商后,成立淮北煤矿筹备处,统一负责淮北国营煤矿及地方煤矿筹建工作。5月5日,随着淮北煤矿筹备处的正式成立,拉开了大规模开采淮北煤矿的序幕。

据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958年《苦战五年,建成淮北煤矿》记载,“淮北煤矿是一新区,煤炭工业部和安徽省委于1957年下半年决定开发闸河煤田,今年四月正式成立淮北煤矿筹备处,负责筹备工作。”档案中,时任淮北煤矿筹备处主任高心泰具体介绍了当时闸河煤田的概况,“……面积为250平方公里,煤的储量约8亿吨以上,可以建井21对,设计年生产能力达1100万吨左右。闸河煤田最大特点之一:是煤的品种非常齐全。有国家最急需的供炼钢用的主焦煤,还有配焦瘦煤,有可供工业用的烟煤,可供民用的无烟煤和自然焦。将来不仅(可生产)各种牌号的煤炭,还可以考虑炼油、化肥等方面的综合利用。因此,闸河煤田的提前开发和加速建井就具有很大的意义。”

在那个物质贫乏、机械化落后的岁月里,第一批建设者硬是靠手拉肩扛,把设备和材料运进施工现场。伴随排山倒海的号角声,在曾经荒凉的淮北平原上一座座高耸的井架拔地而起,焕发出勃勃生机。


上世纪50年代末,大规模开采淮北煤矿的场景。(资料图片)
“烈山斜井‘十一’移交生产;烈山竖井主、付井成井进尺分别达40与57公尺;烈山风井管柱法打井试验成功;杨庄、朱庄、张大庄、马庄南北井、袁庄、皇后窑南部井、沈庄、姚楼等11对矿井(设计能力507万吨)已初步开工;徐州至矿区11万(伏)高压输电线及马庄、杨庄变电所已建成并开始送电;符离集至烈山铁路路基已完成80%左右;由符徐公路至各矿井的公路已大体修建完成并通行汽车。”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958年《关于淮北煤矿建设情况的报告》记录了当年筹建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从濉溪市到淮北市

煤田开发如火如荼进行,来自五湖四海的干部、技术人员及工人如潮水般汇聚而来,一时间吃和住成了问题。有些矿井井口远离村庄,无民房可以借宿,建设者们就在平地上搭起窝棚。一个窝棚少则数人,多则几十人挤在一起。为了解决住的问题,大家一起动手拓土坯,自建简陋的住房。吃饭也同样面临挑战,无论干部、工人,一律吃大锅饭,一日三餐,山芋面窝窝头就咸菜。至于文化、卫生等福利设施,更是一无所有。井口刚刚开挖时,矿区甚至连个澡堂都没有。工人下井后一身泥水,只能在水坑沟沿或水井旁打水淋洗。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建设者们怀着为国家早出煤和改变淮北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艰苦拼搏,任劳任怨,推动着淮北矿区开发建设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1958年以后,随着淮北矿区人员的增多,急需建立商业网点,为矿区供应大量生活必需品;建立文化设施,满足日益扩大的文化需求。因此管理矿区,建立煤矿城市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据史料记载,1958年10月和11月,中共淮北矿委两次向中共安徽省委报告,建议早日成立淮北市。安徽省委原则同意设市,名称定为濉溪市。随着淮北矿区建设的不断发展,到1959年底时,淮北矿区连同职工家属已超过6万人,符合了建立城市的标准。1960年4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濉溪市正式成立。

那么,为何濉溪市后来改名为淮北市呢?安徽省档案馆馆藏1964年《关于拟将我省(安徽省)“濉溪市”改名为“淮北市”的报告》为我们揭开了谜底。

《报告》提出:“我省濉溪市是一个以煤炭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城市。随着生产建设的发展,目前市属的矿、厂企业已跨越濉溪、萧县、宿县三县。据该市反映:由于是个新建的城市,在地理位置上又与濉溪县相毗邻,名称亦无区别……为此,原‘濉溪矿务局’已经煤炭工业部批准,从今年三月份起改名为‘淮北矿务局’,目前矿委和市委仍合署办公。为了更确切地反映地区特点和统一名称,便利工作起见,拟将‘濉溪市’相应地改名为‘淮北市’。”

时间来到了1971年,据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国务院关于安徽省濉溪市改名为淮北市问题的批复》中记载,“国务院同意将濉溪市改名为淮北市。”至此,“淮北市”作为城市名称尘埃落定。从濉溪市到淮北市,60余年来,淮北煤矿累计生产原煤10亿多吨,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如今,昔日“煤城”化茧成蝶,完成向“美城”的华丽蝶变,在时代变迁中谱写了一曲曲气势恢宏的华彩乐章。



来源:合肥晚报
合报发现融媒体工作室  
文:安征 王晓峰
编辑:邓奇
一审 邓奇/二审 张艳/三审 王蓉



往期推荐
1.-6℃!雨夹雪!雪!或将到安徽
2.警惕!严重可致死!合肥已有人中招
3.安徽一副市长被查

小编起早贪黑、不眠不休

只为盯紧最新消息
求亲们送
↓↓↓

合肥晚报
最合肥 最好看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70003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