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2004年8月至2005年7月,李晓蓓在宁夏西吉三合中学开启了她的支教征程,主要承担高三英语教学任务。于很多人而言,支教生活或许充满了艰辛与苦涩。然而,对于李晓蓓来说,不管是后来的人生际遇,还是支教这段历程本身,如今回想起来,那段时光总是盈满甜蜜。因为它不单是一段弥足珍贵的经历,更是令她受益终身且意义非凡的岁月。李晓蓓和支教队长高天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在工作闲暇之余,她们常常交流与学生们相处的趣事,同学们求知若渴的目光,至今仍深深印在她的脑海中。
三合中学的英语是个薄弱学科,大部分同学的口语水平一般,可他们上课的认真劲儿着实令人感动。回答问题的虽然总是固定的几位同学,但每一位同学都在奋力进取,早自习的朗朗读书声,课间的课文诵读,晚自习的埋头做题,都见证着他们的勤奋刻苦。偶尔有个别同学在英语竞赛中获奖,那份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得知当时成绩优异的三名学生也成为了初中教师,李晓蓓由衷地为他们感到自豪。
学生们对李晓蓓和其他支教老师格外亲近。课后的家访,让他们对学生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前往家访的山路崎岖不平,难以行走,往往一走就是一个多小时。西吉的小山坡众多,爬到山顶,便能望见连绵起伏的山峦,而学生们的家就散布在盘山的村落里。西吉的冬天异常寒冷,最冷时可达到零下三十多度,有些山路还是四十五度以上的斜坡,可同学们走起来却轻快自如,这让李晓蓓和其他老师钦佩不已。到了学生家中,家长们总是热情地款待他们,在热炕上一起吃些面食,让他们感受到了最质朴的温暖。有些同学不仅要兼顾学业,还要帮忙做农活、饲养牲畜,生活的艰辛让他们早早地学会了承担责任。支教队的生活简单却充实。大家一起买菜、轮流做饭,每个人的厨艺都在不知不觉中有所长进。炒白菜、番茄炒蛋、烤土豆这些家常菜,也能吃得津津有味。每天挑水、天冷时生炉子,碰到当地的教师,便坐下来聊聊教学和生活。多数日子朴素而宁静,但内心却充满力量。后来,恰逢复旦管院院庆,李晓蓓带着几名学生来到上海。一路上,长途汽车的颠簸致使个别学生出现了呕吐晕车的状况,但大家相互扶持,最终顺利抵达。同学们很快察觉到了大山生活与城市生活的巨大落差,在上海玩得畅快淋漓。四五年后,其中一位同学来上海培训,李晓蓓与他一同用餐,回忆起往昔的种种,仿佛时间在那一刻定格,又仿佛一切未曾改变。
多年以后,李晓蓓还时常想起那段时光。高考对于很多同学来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卡,她曾经询问过他们:“长大了,打算做什么?”有一位同学举手坚定地回答:“走出大山,学习本领;回到大山,建设家乡。”那一年,有几位同学考上了大学,那份喜悦和欣慰至今难以忘怀。近期,从支教队那里了解到西吉的教学环境和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她感到由衷地高兴。
支教归来后,依托复旦的一个项目,李晓蓓前往澳大利亚留学了。她深知,众多支教队员和她一样,心里始终矗立着一座“第七教学楼”。大家相遇时,总会聊起那时与校长、当地教师聊天的趣事,还有学生们的近况。20年过去了,很多事情都已改变, 但支教的情谊始终未变。她今年指导的一位本科生来自宁夏,多年前的记忆瞬间涌上心头,仿佛就在昨天。她的第一反应就是:“宁夏,是我的第二故乡。”
这段支教经历,是李晓蓓人生中最为珍贵的财富。它让她看到了孩子们对知识的热切渴望,感受到了乡村的淳朴与温暖,也让她更加坚定了为教育事业奉献的信念。无论岁月如何更迭,对西吉的那份牵挂,对学生的关爱,永远都不会改变。
编辑:李菊菊
责编:禹晓云
政协西吉县委员会
办公室
0954-3012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