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生生涯中,导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科研道路上的引路人,心理上的疏导者。
他们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丰富的行业经验,为研究生们指明研究方向,提供宝贵的指导与建议。
一个好的导师,是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营造良好的课题组氛围,甚至影响学生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观念。
选对人,和会相处,对每一位研究生来说,都非常重要。
1
过度压榨
这似乎是大家谈起导师时,最常说的不合理行为了,例如要求学生承担超出合理范围的工作量,忽视学生的休息与个人生活等。或强行要求学生留在校内完成项目,拒绝学生的实习请求。
2
缺乏沟通
导师可谓是大家读研路上的引路人,论文修改、实验进展都需要导师的指导。但也存在小部分老师只顾自己项目,不问学生进展,或反馈不及时、不清晰,导致学生迷茫无助。
3
偏见歧视
歧视和偏见,也是小部分导师会有现象,例如歧视本科学历、歧视性别等等,基于此对学生给出不同评价,影响组内评价的公正性。
1
明确问题,积极沟通
再出现问题后,大家可以首先尝试与导师进行开放、诚实的对话。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和地点,表达你的感受和观点,同时倾听导师的看法。在沟通的过程中,注意用词,不要太有攻击性。
在沟通中,尽量具体地指出问题的核心,避免泛泛而谈。这样有助于双方更清晰地理解彼此的分歧所在。
2
寻求解决方案
与导师一起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展示你愿意合作解决问题的态度,可以提出一些折中的方案,或者询问导师的建议。
如果实在不行,也可以尝试换导师,但一定要与原导师耐心沟通,最好可以得到原导师的推荐,这样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3
寻求第三方协助
如果直接沟通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或者矛盾涉及更复杂的因素,可以考虑寻求学院内其他老师、辅导员或学生事务办公室的帮助。他们可能能提供更中立的视角和建议。
在寻求帮助的过程中,一定要语言清晰,切记不要输出太多情绪化的语言,冷静客观地陈述事实即可。
4
保持专业态度
无论大家与导师的矛盾如何,都一定要保持专业、尊重的态度,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或社交媒体上讨论私人矛盾,以免扩大事态。
同时也要牢记自己的科研任务,学习是给自己学的,不要因此赌气不科研家人们!
5
自我调整与成长
从每次矛盾中学习和成长,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沟通方式是否有改进的空间。同时,也要理解导师可能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培养同理心。
—END—
点击关注
学长小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