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微细胞”,是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度和温度的“神经末梢”,而热线工单则是精准的“晴雨表”,直观反映出基层治理的实际成效。
近日,记者深入走访多地,探寻基层治理如何发力,实现工单提质降量。河东区太平街道大姚家庄村,多年来受困于历史遗留问题,村内主干道年久失修、路面坑洼、排涝系统形同虚设、村集体经济疲软,各种问题导致村民频繁通过热线反映情况,村干部疲于应付,问题却越来越多。
村里的首发调解员姚洪广介绍:“就拿修路来说,你不让步他也不让步,然后都通过热线去反映问题,结果就是路修不成,最后还是通过调解来解决。现在路修好了,大家心里的那口‘气’也出了。只要工作做到家,办法总比困难多。”大姚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杨仕元也说:“首发调解员队伍发挥了作用,一方面解放了村干部,让大家有精力专注村务;另一方面,村民出于对调解员的信任,遇到问题首选找他们调解,而不是急着拨打热线电话,村里‘抱怨声’渐渐消失。”
郯城县庙山镇也曾在基层治理上遇到难题。过去,存在专业人员匮乏、回访环节技巧欠缺等诸多短板,庙山镇的工单办理质效一直在全市处于垫底位置。其中,茶安、大埠一村等村更是问题突出,因缺少强有力的村支书引领,班子战斗力孱弱,工单数量长期居高不下,成为当地治理的一块“心病”。
庙山镇党委副书记刘伟宏坦言:“茶安村就是典型代表,仅2024年前三季度工单量就多达370余件,根源在于基层党建基础太过薄弱,村支书能力亟待提升,要想扭转局面,必须从‘人’这个核心要素入手。”同年10月,庙山镇党委选派徐勤峰担任茶安村专职村书记。徐勤峰驻村后一手抓村务日常管理,一手抓热线工单办理。他不仅自身具备出色的组织协调与问题解决能力,还能在面对群众诉求时能够做到高效、精准回应,让村里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短短两个月,茶安村工单量降为不足20件,今年1月更是做到零新增。村民陈庆贞见证了村里的蜕变:“以前有些矛盾纠纷怎么都解不开,遇到问题都不知道该找谁反映,干着急也没办法。新书记来了之后,村子真的大不一样,大家心里都有底了。”
此外,庙山镇每周一例会开展“零工单村上讲台”活动,邀请工单处理出色的村书记分享经验,激发全镇对热线工作的积极性。2024年全年,庙山镇共受理热线工单2838件,同比下降10.14%,工单办理工作从全市倒数逆袭至中游,并持续向好。
热线首发相关负责人表示,基层治理绝非孤立的个体作战,而是需要属地镇街、共建单位、社会力量、居民齐心协力。唯有持续创新,不断探索、优化提升治理手段与方式,以真心、真情将基层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工单数量,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让基层治理迈上新台阶。
校对:市妇联宣传部
来源:12345临沂首发